闲聊

《牧师五部曲》系列的第三本终于看完了,其实读完了第二本后就开始连着看了第三本,然后读到一半时写下了第二卷的读后感,不过后来因为生活也好游戏也好以及补动画也好,第三本看到一半时停了大概一两个礼拜,然后昨天又重新阅读开来,将最后的差不多170页读完了。

阅读是停顿在第二本结束后的几周时间(故事内)。丹妮卡与凯德立重逢,在“龙的遮羞布”旅馆内渡过的一夜——这是美好、安心、令凯德立难忘千年的一夜,也是他首次得以安详地去领会生命与“普世和谐之歌”意义的一夜。——在我读来这一段无论是对于书中的故事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转折的象征和启示,所以也就阖上书本,让这种安心感停留了下来,于凯立德亦于我。
来看看整本书的故事吧,不同于之前萌智图书馆的“副本探索”和西米塔斯的森林战役,本次的主题是城市暗杀,看似比较平静(至少还未实际受到战火波及)的卡拉敦城镇内暗流涌动,一股暗的爪牙朝着凯德立和他的朋友们步步逼近。本次故事前期较为舒缓,剧情平淡,加入了更多凯德立个人的思辨与探索,凯德立与鬼魂及暗夜面具正面交锋全都放到了书的最后一百页内。故事前期我本希望能看到平和但丰富的城市生活内容,但作者未如我愿,而是集中在对前事的了结与对凯德立个人困惑的描写。
人物刻画方面,由于这本书着重笔墨刻画了凯德立这个主角中的主角的心路历程——我甚至怀疑这第三本就是为了凯德立的成长转变而写的——因此其他角色就显得很平淡了,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角色都显得很扁平。而丹妮卡、鬼魂和无名氏,似乎都成了凯德立成长道路上或贬或褒的推动力(就连鬼魂的绝招好像也是为了被凯德立制服而量身定做的!)。唯一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伏保巨人范德,处于有着一颗勇士之心与却困于卑劣身躯的矛盾之中,最后才得以解脱。

再看凯德立,这次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了,整本书似乎都是为他而写。从起初承接上一卷,出现了疑似精神分裂症似的幻视,到困惑进一步加深以及无名氏乞丐的道德质问,再到与丹妮卡的重逢使他获得安心和信心,接着是与波提洛普教长的跨时空谈话重新建立了他对德尼尔神的信仰,再是由艾福利教长被害,从极大的悲痛中感受到了德尼尔神极大的爱,最后率领大家与暗夜面具、波格·瑞斯及鬼魂决战,赢了漂亮了又一局。而故事中也给凯德立各种福利,无论是魔法的进展还是丹妮卡的柔情,都恰如其分信手捏来地随着普世和谐之歌出现在凯德立的身边。让我不禁担心《牧师五部曲》有变成滥强主角光环奇幻小说的危险——太神奇了吧!想要什么魔法就能马上释放出什么魔法甚至他完全没学过听过的魔法,而好妹子丹妮卡总是能出现在每个他失落/疑虑/愤怒/无助的时刻,这两个无论哪个都不能接受啊不能接受!!!

另一份让我担心的是,在这本故事最后反攻时凯德立身上原来聪慧、活泼、顽皮、爱耍小聪明的可爱特点似乎一下都没了,只剩下一种淡定和沉着——就像其他奇幻小说中作为配角和标准化牧师的那种模式化淡定。总感觉故事的后期,随着凯德立的成长,他身上一些可爱的成分消失了,有了领导气质但却又缺乏了个性。我还是更乐于见到那个把刷子绑在鞋子底下刷图书馆地板的凯德立,和试图在艾贝雷斯面前卖弄知识解释强兽人的凯德立。
凯德立会变得让我缺乏认同感吗?我不知道。但女教长波提洛普的幽默、睿智与少女般调皮地眨眨眼睛的动作,似乎又让我对凯德立的转变不那么担心了。

以期待的心情翻开第四本吧——

就在刚才,我醒了。不,我甚至现在还在怀疑是不是醒了,不过现在看起来周围世界正常多了,因此姑且认为是回到正常世界的维度了吧。

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怎么验证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庄生就有梦蝶之疑问。我在做刚才这个梦之前的人生里,我认为验证是不是在做梦的方法就是对做梦本身的怀疑:只有在醒着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思考“我是在做梦吗?”这类反思,而梦里是不会的。因此我一直以来将“我是在做梦吗”这样质疑世界真实性的哲学反思作为判断当时我处于现实还是梦境的方法。

想来大家在做梦时也没有反思过“我是在做梦吗?”吧?

可是我却大大地错误了!刚才我在梦里居然反思了这个问题!!!

简单记录一下吧(括号里是我现在记录时的自嘲和吐槽):

继续阅读

起因是这样的,今天早上在网上搜《Java编程思想》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hinking in Java》一书的相关评价,找到了豆瓣,但是豆瓣上众说纷纭,有说适合初学者的,有说并不适合,有说书中内容很有条理,但也有说整本书观点分散的……总之是评价不一,各抒己见。

因此我需要一个客观的书评机构,来对一本书做出评价并给读者以参考。昨天我还在博客上发了一篇有关支持发表偏见和主观想法的文章——《有关偏见的一个偏见》,今天又说需要一个客观的书评机构,好像有点自己抽自己耳光的意思。其实不然。
对于一本书(特别是知识性的书)而言,每个读者的基础水平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而抱有的目的也不同,因此自然而然地会对同一本书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比如一个需要快速开发的程序员可能就不需要一本如此钻研理论和编程思想的书;而一个零基础的Java初学者可能更需要的是《21天学会Java》之类的书来入门和熟悉Java体系而不是这本。因此每个读者,特别是普通读者,仅有能力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立场来评价这本书,那就请充分主观地评价。

继续阅读

本是回复在KFC论坛《我之所以喜欢不上仙侠文化及这类题材游戏的三个原因》帖子的一个回复,不过看起来有独立意义,便发到博客上了。如下:

 

 

说到偏见,我再说一个与本文无关,与偏见有关的事情吧,前几天和我一个朋友在讨论两会期间的一个报道。

说是有个两会代表是商人(好像是某个房产公司的经理吧,不记得了),在两会期间发表了一些不利于穷人而利于房地产商人的言辞,遭到网友批评,说他怎么怎么不道德,怎么怎么没爱心。

那个商人之后就在媒体上表示:他是一个经理,他的投资人雇佣他来就是赚钱盈利的,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来献爱心的来搞慈善事业的。因此他认为自己两会期间发表的观点完全没问题。

我就和朋友讨论起了这件事。
朋友认为他作为一个商人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他作为两会上的一个代表,是代表人民而不是代表他的职业的,因此这样说话不合适。更应该为老百姓说话,为民生说话。

我就对我朋友说:商人也是人民,既然商人群众选了他,那他就可以且理应代表那一部分以赚钱为本职工作的人。他如果要代表农民群众来发言,反倒奇怪了,那就变成越俎代庖了。农民群众自有自己的代表。
——————————————————————
如上。这个商人的言论有偏见吗?有,但就是应该有。
最近几年我越发觉得应该更主观而不是更客观地去看待和表述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主观了,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那一个独立的个人的的想法,那么放在一起全盘就很客观。

如果人人都试图去显得客观——且不说能不能真正做到客观——那么整体就显得客观、但平庸和人云亦云。
做自己的代表。不要去越俎代庖地代表别人和代表“客观”,毕竟,我们不是“三个代表”……

——————————————————————

好像扯远了,还是请继续讨论正文内容吧……

 

这是一篇扩写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几天在微博里就概括过这三个原因:“一不喜欢轮回宿命,二不喜欢剑客狂徒,三不喜欢侠义之道”。不过还是想把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一些事情和因素补充上去,因此就想扩写出这样一篇短文。

近期由于《仙剑奇侠传五》的临近,对仙侠文化的思考又浮上了我的意识层面,之前被《古剑奇谭》坑了一爹,这次本来不打算买仙五或是观望后买个普通版玩玩的,不过小蛮和欧阳慧的人设挺能讨好我的,而且还有个小蛮的手办要出,似乎正合我意,于是考虑继续积极观望。

继续阅读

刚才做梦。梦里是备考前的初中,语文课之后老师轻描淡写地宣布今天全部全班要一起留到凌晨一点一起做作业,然后是化学老师兼班主任又进来布置作业。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同样轻描淡写地走出教室,并告诉他们我拒绝如此。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会与老师发生怎样的冲突?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能不能说服他们?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中我醒了。

 

事后想想这件事似乎有两个现实基础:

 

一、我大学时好像就这么干过,因为看不惯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本身缺乏授课经验因此令人迷惑和厌倦,而且有一次和我们班班长兼我朋友在课堂上吵架。我就平淡地走出教室,直接告诉他我走了。这是一种冷静但确定的拒绝。结果是和这个老师没起什么冲突(因为他也还嫩着。只是个研究生而已),然后负责毕业分配的大妈级老师过了几天质问我为什么之后就没去听他的数学课。我无论她好说歹说都只是微笑,并重申我拒绝的意思。想想这好像就是我个人主义朦胧时期的尝试——你有诸多理由要求我正常上课,而我的理由是我不想听课了,我自己的想法就是我最好的理由。我们价值观不同,所要求的东西也不同,但没必要追求一致。因此我不去试图改变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的想法,但同样你也不能阻碍我走出课堂拒绝听那数学老师无聊又无能的授课的步伐。
二,这个现实基础其实很现实,近在眼前,因为每天都睡得比较晚,然后我妈都会要求我睡足8个小时才起床。——今天差不多就是她要求我到下午一点才能起床吧。我想或许梦里的“被要求留下来做作业到凌晨一点”就是映射了我被要求睡到下午一点这件事吧。
总结:在诸多事件的诸多选择中,虽然总能大致上找到一条最符合社会规范、最对人对己最为有利、最不叛经离道的做法,但我们一定要选择那条最“好”而不是最想的做法吗?——这值得思考一番。

这本是该系列的第二本,简单介绍和记一下自己的感想吧,因为我已经把第三本看到一半了。

 

这一本的故事从萌智图书馆这个小“副本”转移到了广袤的西米塔斯森林,剧情或者说“任务”也从化解一场图书馆的危机变为了解决一个族群——精灵族——和一片地区的危机,相比于图书馆和主角凯德立之前的遭遇,这是一场浩大的战役,记得根据故事里的描述,南北战线跨度几百厘。

 

说说故事和人物,说实话这第二本故事,前半段并不如第一本吸引我,因为第二本一上来加入了不少新角色,而这些新角色往往都各成一线,因而我认同感比较强的主角凯德立的戏份就减少了。特别是故事前半段性格高傲的精灵王子艾贝雷斯的登场,以及他和丹妮卡逐渐升温的暧昧关系,让我和主角凯德立一样郁郁不欢。另一个因素是第二本故事中打斗的情节描写太多,比起激烈的肉搏,我更关注凯德立自身以及整体剧情的发展,比如战线的推移,敌我双方的谋略以及德尼尔神的力量怎样在凯德立身上显现。

 

故事的后半段起,矮人兄弟的出现让故事的诸线集合到了一起,由于两人的逗笑举止,让我对剧情产生了兴趣。他们俩还是那么夸张、搞笑,嗜战但又不乏可爱,而且还粗心大意和不解人意,比如伪装成鹿走过草丛,却让一对鹿角分开从两边绕过树干;比如见到丹妮卡神情沮丧,第一反应是不是没给她留下足够多的敌人来对付。

继续阅读

昨天在看《中世纪的星空下》一书。我发现我越是了解现实世界中的中世纪,就越发觉得他远离奇幻世界中的中世纪。奇幻世界的中世纪元素丰富、妙趣横生,现实世界的中世纪枯燥乏味、冗长无趣;奇幻世界里吟游诗人是万金油到处都吃得开,现实世界中的乐师是贱民,死后连个坟墓都没有;奇幻世界注重冒险与战斗,而现实世界则以商业与都市的发展为主线。我不禁发疑:为什么奇幻故事要将背景定在中世纪呢?

 

P.S.又是微博太短了发不下……

最近在看《风物的历史》一书中有关香水的内容,后来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中世纪西方的人们长期不洗澡,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有看似科学的解释。当时的人们持有持有“洗澡之后毛孔开放,空气中细菌会乘虚而入”这样的观念而长期不洗澡,导致卫生状况极差,进而瘟疫传染。这种观念类似中医“风邪入侵”这一说法,犹记得中学时学过《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提到风中邪物如何一层层地从皮肤渗入骨髓,最后病入膏肓。

 

上述一中一洋的观念,在当时看来都是无比正确的,是当时代的医学或科学。科学是什么?我记得有人指出科学区别于其他世界观的特性就在于“可证伪性”。注意,科学的特性不在于正确性,而在于——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

 

再来看医学,医学甚至比科学还要不可靠。忘了是不是在《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观念》一书中看到的了,有个例子,说是对面同一种疾病,使用同一种药物,在世界上的不同地点不同国家里,医院医生之间开药的剂量居然相差十倍。作者认为这样的数量悬殊使得医学不像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人额头上戳洞放血以治疗高血压;一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尝试以电磁的方法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这些看来都是太过滑稽与愚蠢的方法,但在当时却是主流所承认的科学实践。即使是经验所积累,但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经验往往会带来不可靠的分析过程,并先入为主地暗示性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返观我们现在的科学特别是医学,究竟有多少方法是正确的,又有多少会被以后诸世纪的人看起来荒诞不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