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你有没有作过这样的脑内补完式的尝试?在大脑里回忆起不同人的声音,想象着用他们的声线说出同一句话,你会在脑海内听见不同的声音。

比如你想着你母亲对你说:“早上好”,及你的同学对你说“早上好”,虽然都只是由你一个人在脑内补完的,但却似乎能“听”到他们两人以各自不同的声音说话,并且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说过这些话。
这样看来,我们回忆(或者说在脑中设想)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还可以带上不同的语音。甚至于,你可以模拟出没有特定的人物对象,只有一些特征的声音,比如你想象一下“一个粗哑嗓门的男人”对你说“早上好”,那么你一定也能“听见”这个声音的吧?
于是我来YY一下:如果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把这种脑内补完而听到的“语音”采集下来,那么一个人——只要他的脑内补完功能足够强大且足够稳定——他就可以代替一群声优的工作,甚至他可以一个人输出多个人对话时的语音!

会有这么神奇的事吗?大家还是脑内补完一下吧。

本月起至下月末,每周有两天被安排到图书馆的图书采编部工作,昨天和今天就是首二日。

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选择、采购书籍、杂志、音像制品,然后进行编目,再递交给流通阅览部。简而言之,是买书和编号的部门。(——当然这是极简的非完全概括)

这两天的工作内容令我深刻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普继程度的落后,于是直至今天中午为止,本文的题目打算写作“实践中深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低下”之类的话题。

此话怎讲呢?这两天的工作是:拿着一沓杂志订单,还有一本订阅目录,依次核对两边的书籍是否对应。然而因为订单是按照编号升序排列的,而目录是根据字母升序排列的,所以我就用了近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完成了800多条中文杂志及200多条外文杂志的对照工作。

想到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人因为想偷懒,而发明了种种科技产物;又想到了大学程序设计老师说过:计算机最适合做重复的事了,所以有什么重复的事就交给计算机做吧。

是呀是呀是呀!这核对杂志条目的事,完全就是Excel里排序一下两个窗口并排着看,就能搞定的;再说得抽象一些:即是对两个字符串集合中元素存在且唯一存在的映射关系的确认。这种事情何必要我花2个工作来做呢?于是我当时就得到一个结论:此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太低了,图书馆的工作仍像上个世纪甚至再上个世纪那样低效率地进行着。进而,“将计算机技术像福音一般带入这里,提高此处的工作效率”这样的想法伴随着无中生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命感”油然而生……

可是,就在下班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带我的老师向我演示了用电脑进行采购的流程,骤然给了我180度的反转印象:

书籍从采购到入馆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且并非是像当当网那样网页式的小规模采购,而是以专门的软件读取图书公司发来的保存着庞大的书本信息的.iso文件,再在软件中选择书本,甚至连确认买书都不用与对方进行语言联系,而是通过软件直接发送采购列表。

原来这么先进!看来在这里的工作内容,有一部分已经完全被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承担,而另一部分则还是滞留在人工、敲章甚至写卡片的“古典”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程度之悬殊差异可见一斑!
最后顺带一提,在地狱里呆久了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今天就很荣幸地获得了地狱的部分选择权——其实是老师要我把想看的书和推荐的书列出来发给她,她会考虑将我提交的书单加入图书馆的采购书籍列表中!于是今天当场就提了《南怀瑾选集》一套十册……

中午去吃饭前夕,并不遥远的另一间办公室传来了呼唤我名字的声音,然后,一封信封署名为“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的信件送到了我的手上。

看到信封,先是一阵心疑+心惊,试想,我好像没和税务局打过什么交道呀?12万年薪我还早得很,而发票刮奖区里层写着的也永远总是“谢谢您”这样万年不变的客气话。

拆开信封,展开的信纸标题上赫然两行蓝色黑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左下角还有用隶书印的“感谢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以及夹杂着几个我不识的单词的英文:“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 to China’s flourishing and prosperity! ”

哦!原来我是纳税人了!印象中在网上看见“纳税人”三个字,总是和民权、经济有关,更为有趣的是,昨天晚上我还在考虑在《十字之门》世界里该如何设定国家的税收制度,没想到今天我就成了现实世界的纳税人了。

此时的心情是光荣还是虚荣呢?是为记。

今天早上下雨,打车上班。刚上出租车,司机就问:刚才旁边那个不是你老婆啊?我还以为你们一起的呢。

于是囧,回想一下刚才站在身旁的那位女士,貌似年龄35+,反正已是“少妇”阶段……于是我赶紧回答:拜托,我才2X岁。(沪语:帮帮忙哦,我则有捏几岁。)

然后司机回了我一句话:你好像很有封建思想的嘛。

对话就此结束。
首先,在我印象中封建时代的男男女女是早婚的,而非晚婚。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

/me 惊讶!
/me 摸脸!!
/me 囧!!!

然后,今天办公室大扫除时,发现办公桌桌面深处有一些掉落的头发……

昨日,我再次感到,“书店即地狱”不仅仅是一句调侃的话。有些时候,面对书的选择时的彷徨,就像是在无明地狱的行尸走肉一般。当然或许这个比喻并不确切,不过昨天确实再次体会到了买书时涌起的负面情绪——绝非对书的反感。以及,时间的地狱。
可能是受到长假之后假期综合症的影响吧——从小学起我就很讨厌开学——这两天心情一直不怎么样。昨天在当当网选书时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但又很想买一些书,不过回头一看身边、桌旁、凳子上,已经堆满了许多之前买的书,便又觉得应该看掉一些再买。虽然每天、每周都会看书,而且去年以来看完了至少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但购书和看书的比例永远像我BT下载的动画片那样供大于求。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想买书。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这时候还没接触网上书店时往往每个月会有一天去上海书城,从1楼逛到5楼再逛回1楼,反复看反复选拿不定主意最终买个4、5本回家。

这就似乎是有些强迫症了?!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描述强迫症的:“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

这么看来又不是很像,因为买书不是一种“毫无意义且不合理”的事。我觉得存在这样一种无明彷徨的情绪,多数还是归因于对知识的渴求——用一个态度更强硬的说法便是:对知识的占有欲。因为无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足够的知识(有些是翻译太糟糕,有些是文章本身没什么知识养料,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知识吸收效率低下),于是便焦虑便迫切地想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这样,就构成了书的地狱。

刚才百度了一下“买书强迫症”,“找到相关网页约9,400篇”,看来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也有很多:)。

然后就想到了和小L(也就是原来的DisDreamer,他最近改名了……)以前讨论到的,世界由“信息时代”转向“注意力时代”的问题。书,即信息;选书、购书、读书,是对信息的选择,也就是对注意力的管理和分配。如果面对信息爆炸——在这里的体现是面对一大堆书——且信息价值良莠不齐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时,便会像步入了无明地狱一般彷徨。记得怪盗基德说过,能实施障眼法的的不仅仅是黑暗环境,过高亮度的光照一样可以使人无法看清事物。
说完了书的地狱,再说一下时间地狱。

不知为何,最近看书或看动画片时,总是很在意时间。一集25分钟的动画片,往往看了10分钟就去关注播放器的进度条,脑子里想着:怎么还没结束、怎么还没结束。

其实也并非感到无聊和枯燥,但总是觉得要是能在更短时间内看完这一集或动人或伤感或搞笑或精彩的动画,那我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欣赏别的动画作品。这种荒唐的想法就造成了明明很快乐的时间却又希望它加快流逝。

我想大概也是由于在有限时间内对知识占有欲的过度,及注意力管理不善造成的吧。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快餐文化之弊端,而我正受到它的侵蚀。不过对于每天只有5小时闲暇时间的我而言,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而休闲则成了寄托在普洱茶、红酒或咖啡中的奢望。

今天是寒假末日,也就是寒假的最后一天。当学生的时候总会以此为末日来临而变得沮丧好一阵,没想到现今成了教工依然如此。以前学生时代,总是认为开学最高兴的是老师,他们从此又可以面目狰狞地继续上一年的调教工作,现在看来,老师也有对寒暑假后开学的不适应。

似乎寒假容易让人变懒,以至于博客更新的频率也变低了。在此感谢在寒假期间仍持续关注我的大家!

值得一提,博客已经由“平安夜——正月十五”的红色边框主题变回了原本的紫色主题,而且背景图片也已经更换,是由KIDSFansChannelBBS的yagami所鼠绘的女仆装版南燕老师。此外,他/她还画了南燕老师的旗袍版、军人版等……全套制服诱惑啊!!!

那么,接下来以分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对本次三周又两天的寒假做一个流水账式的回顾吧。

【无聊的开端】

恩,确实,我很少在博客上写消极的事,不过这次寒假的开端确实很无聊的。
因为从去年下半年起cos停了trpg也停了,所以这次寒假一开始没有做什么设想,从而变得无聊。

人一无聊,就容易开始乱想。
不知是因为寒假开端那阵看了《清明–每个少年终将死去》这篇婉婉忧伤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居然连着几天想到了死。

正如文中所说“人生是一个终极绝望的悲剧;人们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把注意力,寄托于一些暂时的目标……”,一放寒假暂时失去了目标,于是就开始考虑那个“终极目标”了。顺便一说,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不错,脑海里第一反应出的是神秘园钢琴曲的《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

与世界的温存使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这个终极绝望,然而每每想起时又感到大地深处的黑暗与寒冷。

当然,我这里说的“想到了死”,并不是说去计划着自杀——请大家放心,我还没这么大的胆子……——而是对死亡这一“终极绝望的悲剧”做一些理性的,甚至哲学性的思考,说起来,这件事情我在高二就开始做了,只不过更多的时间处于暂时遗忘的状态。

之后,想到了南怀瑾的诗:“何必赌城始论赌,人生都是赌输来。”

这期间,我确实是无聊过度了。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续】

记得去年寒假,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精神,打算去把下载了没看的动画片补完,结果也没看掉多少。今年继续!

印象中今年看掉的有:《傀儡师左近》、《染红的街道》、《北斗神拳 天之霸王》、《Chaos;Head》、《十字架与吸血鬼》……算是比较成功了。

【电脑游戏】

电脑游戏方面,因为前期的无聊,所以找出了优盘里的红白机模拟器,把几个游戏都通关了。

至于galgame方面,近日应该是《参加第四使徒开设恋爱模组实验团之实验报告》完成一周年!把去年此时的文字看了一遍,想写些什么,不过终究没有动笔。

其他也玩得不多,FateHA与SchoolDays因为汉化或是时间的原因,没有玩到底。一直期待的《红楼梦》听说不错,但无奈既不支持Vistax64也不支持VM虚拟机,只好暂且束之高阁。

目前设想着在情人节那天重新开始玩《秋之回忆2》,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缘分。

【TDC杀人游戏】

1月末,和TDC的人出去玩了杀人游戏,没想到还是挺正规的一个场所,玩了一下午,尚未尽兴。

而后,就隔三差五地在网上杀人了,找了个比去年更先进的杀人平台,可以用语音来聊天,这样就可以边听着大家亲切的声音边判断话语中的暗示与漏洞了。
【《狼与辛香料》】
恩!在荣荣(TDC约修亚coser)的推荐下,买了1——9卷《狼与辛香料》,感觉很不错,阅读起来毫无障碍(除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除了让我回味并更深入了解了罗伦斯和赫罗两人的性格及旅途一路细节外,更拓宽了我的涉猎面,让我对经济学及社会学有了新的想法与兴趣。

【wildgunと书的旅途】

寒假又买了好多书。如果与《狼与辛香料》中罗伦斯来做类比的话,我也是在作一次旅行:两大主题是ACGN与CrossGate。我的商品是书、我的动力是好奇心,我为追逐着对知识的兴趣,就像商人追逐利益,而我的旅途,大约是这么在学问的城镇间展开的:

因为EVA而去关注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又因为《图腾与禁忌》而将眼光拓展到了宗教,而后深入哲学,进而是佛法与中国文化;
又因为CrossGate中家族的建立,而不可思议地对管理学有了兴趣;
接着因为学习的需要而大量采买计算机类图书及游戏设计图书;
现今,又因为《狼与辛香料》而令我开始关注与商业及社会领域的知识……
若是回首,当看见一路的丰收吧!

【《十字之门》】

最后是继续不确定地预告一下《十字之门》,《十字之门》仍在制作中。

前几天分别与艾伦希亚还有DisDreamer,以及上个月与莫斯·哈尔索夫彻夜长谈了游戏中不同方面的问题……

就在刚才,我还在为《十字之门》填补索奇亚古文明这个大坑而写了《关于法兰王国历史上迁都的一些设想.TXT》这个文本文件。
寒假终终,
再过几个小时,看一会儿书,睡一会儿觉,就将迎来新的一天了吧!

于是,我电脑播放的音乐,已经由《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变成了《リンゴ日和 ~The Wolf Whistling Song》……

观社区元宵节活动小记而感

今天上午,楼下就隐隐传来了不和谐的锣鼓声,日渐中午声音愈响。于是在群里抱怨说:我家下面在敲锣打鼓的,叫我这个家里蹲怎么活呀!

然后从阳台观望下方,得知是街道在搞什么活动,弄堂上方悬挂着道道苻帖(误)——其实是一张张灯谜彩纸,然后再掐指一算,想来是元宵节活动。

我们社区虽然旧式石库门房子不少,但真正这么热闹、隆重地举办民俗活动,还是第一次,于是下去看看。

节目内容确实不少,仅街道边一排设摊的,就有“黄家沙”点心铺、各种民间手工艺术等,街道中有舞龙队、锣鼓队、抖空竹队,以及打扮成富太太和车夫扮街景的业余演员……街道尾处还搭了个舞台,上面进行着文艺表演。

整个街道那可是人山人海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的、洋的、攻的、受的(误)……一眼望去,除了表演道具外就都是人了。场面很是热闹,人们脸上都带着或快乐或好奇的笑容,一时间,我忽然觉得,如果在我眼前晃过的这些都是熟人或至少是见过面的,那会不会很有趣呢?摇头摇头,这太不符合家里蹲生活习惯了!

始终,我仍是以一个“参观者”而非“参与者”的态度与身份走入街道的。我所做的只是像拜访土著人的考察队那样观察一种似乎与自己无关的文化活动,而非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联想到TDC的SC怀以前在日本游记中提到过的一次日本民俗祭典活动:

“一开始偶们这帮人还有点缩手缩脚,毕竟这样的群舞对谁都是第一次吧。可看到周围的团体跳的那么high,高潮时还一起叫喊,这些深深触动着我们。在带我们方阵的当地人中还有个老伯伯,一大把年纪不知道劳累带着我们不停的跳不停的喊,更是对我们一种极大的鼓舞。慢慢的大家都不那么害羞那么拘谨了,动作也越做越开,跳到兴奋处也跟着一起喊一起欢呼。就这样不停的持续了2个多小时,尽管汗流浃背,尽管手酸脚痛,不过能这样投入这样忘我的跳一回实在很不错!”

(转自SC怀QQ空间)

现在在我看来,日本的民俗活动更具参与性,而且是大众集体共同的参与,而中国民俗活动则偏向于参观,就算是参与,也只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就今天我们街道的活动内容来看,居民能参与的内容也就猜灯谜、抖空竹及其他几个上海地域的小游戏。都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

然后绕了个弯,去了吴江路。说起吴江路,本是与我们街道垂直的一条上海地标性道路,很是现代化时尚。本来可以直接去的,不过今天街道出口稍堵,就绕了一下。我所住的如此传统的老街竟与现代化程度一流的现代商业街毗邻,真是有趣的事。接下来在肯德基解决了午饭,点了四样食品:老北京鸡肉卷、芙蓉鲜蔬汤、黄金蟹钳(新品种- -+)、中薯条。看着吃着,发现前三样貌似都不是肯德基“经典”的菜目,而是根据中国人的口味改良或独创的。放眼望去,窗玻璃上贴着形如灯谜或贺联的字条,而靠窗的情侣亲亲我我的样子让我想起了2月14日便是情人节这一事实。忽然就想到了近来在读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伟大规模的交流,而非互派传教士或儒生——我们、我们的上一辈乃至更上一辈已然在学术上谈探讨、在生活上感受并在行动上实践了。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就这样继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中生活吧!

社会性的不可知论

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至少目前及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不可知论者。

不过今天要说的并非物理客观界限上不可知论,也不是基于“缸中之脑”假想实验的不可知论,而是源于社会、源于人生性质的不可知论。

起因是这样的,最近在看书及看网站时,几次重复地看到了“李森科”这样一个名字。然后去维基百科查了一下,了解了个大概:李森科是苏联生物学家、农学家。他“坚持生物的获得性遗传,否定孟德尔的基于基因的遗传学。他得到斯大林的支持,使用政治迫害的手段打击学术上的反对者,使他的学说成了苏联生物遗传学的主流。”

总之,关于他的故事,就是“政治干涉科学的代表事例”。

一般人对此事的思考角度,都着眼于苏联政府或是苏联科学界,不过今天我的着眼点在于苏联民众。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除了科学界的工作者外,当时苏联民众确实不可能去判断这两种遗传学说的是非,而只能根据当时“主流媒体”的“主旋律”及教科书上的说法,去相信李森科的理论。因为一个普通民众有自己的生活,而科学研究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智力与资金的事业。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智力与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花费太多的以上因素去求证一个事实。就这样,大家对“主旋律”的说法信以为真,而实则远离了真理。——至少是增加了远离真理的可能性。

再把眼界放开阔一些,想一想:我们关于科学、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等等所有知识,都是来源于何处?我们除了自身经验以外的事实,几乎都是从外界报道上得来的。而来自外界的消息都是通过许许多多人的传递而到达你这里的。根据墨菲定律“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我们便可知道:消息必然会被有意或无意地误读、误传、曲解。于是,外界的消息对个人而言有多少可信度呢?这样的“外界”,无异于“我思故我在”中的那个“大骗子”啊!

以上,就是我所谓的社会性的不可知论。

于是,这样看来似乎我就成了经验主义者。确实如此吗?不,不是的。有了上述提到的“缸中之脑”在,连经验的真实性都要受到怀疑了。

于是,我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不可知论者。

书本页面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86137

以下为我在当当网给出的书本评论。

我想这则评论是带有主观性的,但这非但无法影响我对这本书价值的评价,反会为其增光。

那是初中时代,对于没有零花钱和不常去书店更没有网上书店的当时的我来说,除了教科书外大概就是看漫画了。偶从堂姐处拿来一本非常“古老”的书,价格才1元不到,印象中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就是这本《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古老得以至于看了一遍就掉页了……
对于初二刚学物理的我来说,这本涉及知识面广泛、解说翔实易懂、文笔幽默轻松、翻译准确到位的小书,是我了解“高级”科学问题、开启理科殿堂大门的钥匙。拿着书反复看、放下书还在思索和想象,再看不懂就去问老师……这样获取知识的快乐是难得的、难忘的。

前几年再版,在书店发现之后毫不犹豫地又买了一本。书中对大数问题、概率问题、生物遗传问题,以及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四维空间问题的讨论入木三分,又非常适合刚起步或仍未涉足该科学领域的青少年阅读。

尽管日后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3D插图精致,尽管日后的《第一推动力丛书》由浅入深精彩纷呈,但仍无法掩盖《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在知识的书籍中及学习的记忆中闪耀着的光辉。

于是:买一本,然后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去阅读吧!

无论是3D世界的朋友,还是2D世界的人们,祝大家新年快乐!

特别是cosplay社团TDC的朋友,及和我一起跑团或开团带我的第四使徒——我这年中两大主题的同伴至友们。

还有我的同事们——与我分享经验、兴趣与工作日白天时间的人们。

借用小D的用语:感谢大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成为了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