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dimlau的KAIX.IN博客更新了一篇《我们,是什么》,其中谈到了有关日常对话中「我们」一词的使用场景。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
若干年前,记得听了一档音频播客节目,其中提到某某机构进行了一场调查,询问某地区的人们:你们更认同自己是某某国人,还是某某市人,亦或既是某某国人又是某某市人。听了这一期节目,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identity)可以不仅限于国这一级,还可以是一个市、一个地区,也可以兼而有之,既是又是。
又是若干年前,在我就读日本语言学校时,特意选择了一个标榜该校特色为「国际色彩丰富」的语言学校。因为我不仅仅想要学日语,还想通过日语来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结果,在那所学校里,我的同班同学有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葡萄牙、台湾、香港、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人。
其中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女同学,名叫ユイ,尽管与我同班只有半年时间,但却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因为她总是自称「宇宙人」,并且总是说:大家都是宇宙人,大家要好好相处喔(大概原话是这样的:皆んなは宇宙人だから、仲良くしてね)。
我不知道她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有过怎样的见闻。不过就在我仍对自己的自我身份认同不知所措时,却能看到眼前有一个人,她大方、自信,而且不止一次地说出「我是宇宙人」。我从她这里,感觉到自己着实受教了。
从此之后,我尝试觉得:
为什么买苹果产品?因为那是我们宇宙人设计出的数码产品。
为什么买那么多日本平安时代的图册资料?因为那是我们宇宙人时代的画册。
为什么喜欢喝可口可乐(零度)?因为那是我们宇宙人的碳酸饮料。
为什么喜欢《九歌》等楚辞?因为那是我们宇宙人的古代诗歌作品。
把自我身份认同拓宽至思维能够触及到的最远的范围「宇宙」,然后等那些不同意的人来提出质疑,然后再给予反问,这样会比较有趣——「咦,怎么,你不是我们宇宙人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认知实践,在一些场景中会比较难。或者说,会有一种不愿意承认的冲动——比如,当在电视里看到犯罪新闻时。
如果新闻中的那个罪犯是外国人,那往往便会想:「哦,那个X国人……」
如果那个罪犯是与我国籍相同的人,那往往会不自觉的想:「哦,那个XX地方的人……」
如果很不巧是和我身处同一城市的罪犯,那就再分得更细,想:「哦,那个住在XX区的人……」
如果很不巧,新闻中的犯罪者和我居住地基本一样,那就换个标尺,比如从出生年代的角度来考虑:「哦,那个生于OO年代的人,他们以前经历过OOOO,所以……」
总之,看到新闻中的负面报道时,人们总会去寻找一个「框」,这个框要能把新闻里的那个负面形象、那个罪犯给框住,但又不能把自己给框进去。恐怕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分别心」吧。在不少时候,哪怕我不说出来,但反省自己在看到犯罪新闻报道时,我心中也往往难以免俗,总设法要找那么一个「框」,去框住别人,又不框住自己。
如果什么时候,我会能想到「哦,我们宇宙人中的某位犯罪了。」如果能这样想的话,那或许我的心境就不同了。
《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7:3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我想,如果今后遇到好东西,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想「哦,那是我们宇宙人的东西」那样去欣然接受;而当遇到自己排斥的、厌恶的东西时,也能够想「哦,那是我们宇宙人会犯下的过错。所以虽然这件事看起来是他人犯下了错,但其实在我的体内也隐藏着犯下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果无论遇到自己乐于接受的,或自己排斥的事物,都能抱以我们宇宙人的心态来看待的话,那我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宇宙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