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要凑齐消费笔数,来免信用卡年费,就集中在亚马逊上买了几本电子书。其中一本就是《批判性思维》。
既然是《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也就来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并评价一下吧。本文来讨论一下本书1.1.1部分的一些概念,以及我的不同意见。
书中给出了一对概念:客观断言、主观断言。此外还举出了一些例子,例如「火星上有生命。」是客观断言,而「米醋太甜。」则是一个主观断言。之后,书中又提到:许多陈述中既包括了主观的部分也包括了客观的部分。在这里,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偷走了我们俏皮的混凝土草坪鸭。」这样一个句子,作者指出:「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是不是被偷了」是客观断言,而被偷的混凝土草坪鸭是否俏皮,则是主观断言。
下面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这里作者所举出的3个客观断言,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的客观。也是依赖于某一些条件,甚至是依赖于述说者本人的信念。即,这三句其实也是一种主观断言。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
混凝土是一种工业材料名称,显然要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国家或者行业的工业标准。而这个标准——用于规范整个产业的标准,或许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我不是化工专家的人,例如,混凝土是不是要符合一定的配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才能被称之为工业标准意义上的混凝土呢?像是杂质过多,或是成型后强度不够的混凝土,是否就不能称为混凝土,只能称之为普通的泥浆水呢?于是,我们应该应该去找出一个规范来,例如是一个工业标准,它定义了一种材料可以被称为混凝土材料所需符合的技术指标。
回到这句句子上来,假设,混凝土的标准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在40年前,由于混凝土制作工艺尚未到达某一技术水平,因此当时的行业标准对混凝土的定义也比较宽松,不那么严格。而随着化工材料的进步,整个行业的混凝土制作工艺得到了提高,于是行业标准中对于混凝土的定义也变得严格了。那么,如果这个例句中的草坪鸭,是一只在50年前生产的草坪鸭,符合当时混凝土的标准定义,但却不符合时下的技术标准。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讨论这个草坪鸭的材料时候,就取决于说话者判断一件物品的材料是以物品制作当时的技术标准,还是以说话时的技术标准来衡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对于牛奶的标准,以及最近有关华为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到底是不是区别于Android的操作系统。
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
如果说上一个有关材料的论述还是比较具有客观性的话,那么这个论述——物品属于谁,那就更具有主观性的了。
物品的收授渡让并不总有明确的契约,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往往是与文化有关,与说话人的想法有关,而不是客观的。
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压岁钱的归属。每逢过年,小孩子收到压岁钱,总以为那是大人给自己的。但对于从亲戚那里得到的压岁钱,小孩子的父母却会声称这笔压岁钱因为是要互相给对方的小孩,所以压岁钱就会被自己父母「收走」。(很遗憾,我就是这样的……)
回到例句,这个草坪鸭的例子上来——先说明清楚,我不知道例句里的这个草坪鸭是一个可以拿在手里的玩具,还是那种固定安装在草地上的座椅式的设备。假设是一个玩具吧。如果这两个小孩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而是家人长辈「帮你们买」这样含糊不清的用词的话,那么就很难说清楚这个草坪鸭到底是说话人的,还是说话人的父母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往往在私人的、非商业的场合。物品的转移并不总是伴随着明确的协议,因此归属权也往往不太明晰。例如结婚的彩礼,或是给异性买的礼物——而分手时要求对方归还的闹剧往往就是这么产生的。
是不是被偷了
嗯,我想对于这句话,可以拿孔乙己的那句台词来参考一下,即「窃书,非偷书」。
在声明一下,我不知道这个例句中的草坪鸭到底是多大的。假设它是一个很小的玩意儿,那么就有可能被打扫草坪的人员无意中一起收集到垃圾集中器中——而这位清洁人员可能根本就没有在意到这件事。此外,如果这个草坪鸭轻到足以被强大的风吹起,那么有可能是被自然力量带走的。如果它是一个看起来很闪耀的小玩意儿,还有可能是被狗或是乌鸦叼走。而对于动物以及非自然之力所造成的物品丢失——能不能用上「偷」这个字,则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至少在我看来,「大风偷走了我的气球。」这样的论述看起来是俏皮的比喻,而不是一种认真的陈述。
以上,就是我读《批判性思维》开头部分中有关主观断言与客观断言的例子时,想到的一些内容。
——————————————————————
P.S.之所以要把看起来有些无聊的脑内思考写出来、发出来,是因为我最近感到,因为长期使用微型博客——往往有140字的限制,导致这些年来的行文倾向于缩短内容、省略思维过程和论证,直接给出观点,因此也缺少了对于思辨能力的锻炼。我便考虑写长文、把观点之前的思维过程的也写下来,来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