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写的书评/读后感,标题上一般都不怎么老老实实地写上「读后感」三个字。受南怀瑾所著书名的影响,我也喜欢给各篇读后感加上一个奇奇怪怪的名字。因为感想的方式也有各种各样,有些是零星的想法,有些是大加赞美,有些是提出疑义等等……这篇我用了「指摘」,并不是取指出错误之意,而是指指点点之意。
这本书《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让我来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大学生尝试认真考虑的有关社会性别(性别多样性)问题》。本书的作者栏标注的是「 一橋大学社会学部佐藤文香ゼミ生一同(著)」,书中的内容就是一桥大学一位名叫佐藤文香的老师所带领的讲座中,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展现形式,是罗列出的29个问题,并对该29个问题进行讨论。整本书的结构比较简单,29个的问题之间也相对独立,并没有构成十分体系化的理论框架。书中尽管也举到一些事例,但却没有举出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例如当性别多样性与个人言论自由相冲突时,当性别多样性与宗教传统相冲突时,各地区、各国家、各文化圈的具体事例)。因此,总体上来说,正如标题所言,还是一本汇总了研究该领域的大学生作品成果的书——因此,我本篇读后感,就是要指出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论述,然后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想法,此是为「指摘」。
要说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的话,其实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原因。远期原因,其实我从2017年起就开始关注了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博客《苹果出了彩虹表带,我想戴一戴——浅述我对支持LGBT与支持人类与虚构角色、人工智能角色「跨形态恋爱」的想法》中提到,我觉得不仅要呼吁支持LGBT,甚至还应该将人类与二次元角色、虚构角色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也一同考虑起来。中期原因,是在我之前两年所就读的语言学校里,我接触到了来自许多世界各地的同学,我们一起(用日语)讨论和查阅不少问题,其中就有关于社会性别(Gender)的问题,我不仅从日语资料的数据中和对日本人的采访中,认识到了日本社会中这一问题的现状,也还了解到了一同讨论的伙伴们,他们各自社会中对该问题的看法与现实情况。近期的一件让我感觉想找一本有关社会性别(Gender)书来读一读的事情是:大学班级分讨论组。20名左右同学,5人一组。于是老师很自然而然地先把班里5名女同学分为一组,然后让剩下15名左右男同学随机分为3组。哈?这样的做法很奇怪不是吗?感觉自然而然地就先把女生和男生隔离开来,然后再进行随机分组。如果是在中国——或者至少是我之前小学、中学时代的话,我觉得最顺其自然的做法应该是20人一起随机分组。
以上就是促使我买这本《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来读的远期、中期、近期的三个原因。下面来看看书中我摘出了哪些内容吧。因为买的是Kindle版的电子书,所以如果说明出处的话,我就写Kindle版本的位置了。
在第002个问题『「○○男子/○○女子」って言い方したらダメ?』(「○○男子/○○女子」这样的称呼方式不行吗?)中作者提到:在日语语境中,对于男性在私人场合中下厨(或精通厨艺)会被称为「料理男子」,而作为一种职业的厨师,如果是男性的话,则不会被称为「料理男子」。作者认为这里就包含了一种私人场合下做菜做饭的应该是女性这样一种前提。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的是对于上海男人的介绍。通常「上海男人会做菜」是作为一种优点来介绍上海男人的。不过这也确实隐含了类似的一种对于现状的默认,即家务事应该交给女性来办,特别是下厨也是。
在专栏(コラム)「女子力って……?」(所谓女子力是指……?)部分中,针对日语中「女子力」通常是指一个人(特别是女生)擅长烹饪等生活手艺方面的能力很强时,作者指出:其实这些能力并不一定与女性关联。因此作者建议可以将这些用语改为与性别无关的「生活力」、「料理上手」(擅长烹饪)会比较好。
我觉得这个也确实,一来确实如果继续用「女子力」这个词的话,确实会加深人们女性=干家务活的这个刻板印象。而加重了这种刻板印象,可能对真的喜欢烹饪、喜欢缝纫、喜欢插花、喜欢布偶等各种过去曾经被认为专属于女生的兴趣的男性来说,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试想,如果一个男生喜欢缝纫,却被以「女子力」等刻板概念来嘲笑,导致他放弃自己的兴趣,或不得不面对一定的压力,那么岂不是很遗憾吗?
在第007个问题「テレビにはゲイや女装家、トランスジェンダーが出ているけど、違いはなんですか?」(电视节目中出现了男同性恋、女装爱好者以及跨性别者,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个问题中,作者指出在有关社会性别(Gender)的研究领域,一般从这样4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性别自我认识、身体性别、性别指向、性表现。对于性别自我认识来说,既有自认为男性、自认为女性,还有自认为是男性与女性中间的性别、自认为是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特征,以及自认为自己既非男性又非女性。
我觉得,除了这四个方向的考虑点外,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考虑点。例如性别指向的「维度」。我的意思是,一个人是对二次元角色(画出来的角色)能产生性欲?还是对作品中的三次元角色(例如真人照片)也能产生性欲,还是可以直接面对真人时也能产生性欲……因此也应当进一步讨论一下,对于虚构作品中角色的性意识问题,以及对于虚构角色的婚姻问题。我记得在许多年前,还有一条有关一位加拿大人要与枫树结婚的新闻。那么,认真地来考虑一下,有关人类对于动物、植物、物品的性欲、性关系,除了基于道德传统伦理的否定外,是否有什么基于实际证实有害的否定理由呢?如果没有,那就应当问一句:为什么遭到否定?
在第013个问题「フェミニズムって危険な思想なんでしょ?」(女性主义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吧?)下,作者指出,(或许是在日本?),女性主义常常令人联想到共产主义、左翼革命等话题,而这些话题被认为是危险的。而作者给出例证反驳了这一观点:在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广泛流传的前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仍然存在性别歧视。柏林墙被推倒之前,女性担任政治方面代表的比例不超过20%,而同时期的北欧、德国、意大利,女性在担任政治代表等职务的比例方面超过了20%。根据这个论据,作者得出结论:难以将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起来。
在第014个问题「どうしてフェミニズムは CMみたいな些細なことに噛みつくの?」(为什么女性主义要紧咬着广告等细小的问题紧紧不放?)中,作者阐述了电视广告的收看量以及由此造成的广泛影响。书中还举出了一个P&G公司拍摄的广告《Like A Girl》,广告片中,拍摄者对参演者发出「像女孩子那样奔跑」、「像女孩子那样投球」等指示,然后记录下各位参演者的表现,并加以对比。这个广告确实不错,我也推荐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在专栏(コラム)「ジェンダー研究は女性の学問?」(社会性别的研究是女性的学问?)中,作者指出,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当然并非只是对于女性的研究,对于男性也是。作者举出了固定模式、刻板两性印象给男女两性所带来的不同的压力:在女性受到「要成为专职主妇」这样的压力的同时,男性其实也受着「要成为一个家庭中的顶梁柱」这份压力。所以这种刻板印象给人们的压力是虽有区别,但却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存在的。
在第024个问题「恋愛のハードルって男の方が高い。女ってだけでモテるんだから女はずるくない?」(男性这一方的恋爱难度更高,只有女性能够吸引人,女性不是很狡猾吗?)中,作者对于惯例的「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这一现象,指出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果。并且,对于没有经历恋爱、对恋爱没有兴趣,甚至被冠以「童貞」称号的人(这个称号在目前的日语环境中,倾向于贬义来理解),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恋爱至上主义」并加以批评。作者指出,给恋爱赋予过高的价值评价,会反过来令不擅长恋爱、没有恋爱经历的人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成为了衡量人价值的一种标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思考角度。长久以来,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直都是把恋爱视为一种美好、纯洁、高尚的东西来看待的,也有「应该要去做」,乃至出现了「不……人生就不完整」的说法。不过在此之前,我自己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是否过高评价了恋爱这件事呢?是否将过高的价值赋予了恋爱这件事,因而产生了其他问题、压力、负面效果呢?这是我所收获到的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以上这些就是我读了《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一书中收获到的一些新想法、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