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或者说上映之前广告就随处可见的新海诚新作《天気の子》(拟译:《天气之子》)终于在2019年7月19日如期上映了。附记一下这一天前后的动画史大事:前一日7月18日,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公司大楼遭遇杀人放火恶性事件;而本片上映当日7月19日《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制作方khara则宣布EVA新剧场版第四作将于次年2020年6月公映。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而足以铭记于动画史的日子里,我去看了《天気の子》。那么照例,在记录感想之前,先说一下我对作品的了解情况。我是在7月19日下午去看的电影,因为日文水平的缘故,人物台词大概听懂了一半左右。之后又花了三五个小时翻看由新海诚执笔的同名小说,把之前不明白的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关系补习了一下,开始写这篇观后感。当然,即使如此,也无法确保我确实听懂看懂了作品的每一句内容——但是我想应该是到了写一些观后感的时候了。
和新海诚之前作品的比较
我想,这可能是最容易被讨论起的话题吧,确实,新海诚自己在本作同名小说的后记(参考我的翻译:小说《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摘译》中承认,《你的名字。》获得了超越制作组想象的成功。那么,自然从《你的名字。》开始了解新海诚导演的人就更乐于把两作进行并列比较。
而我想作的是与新海诚以前多部作品的比较,当然,主要着眼点是故事内容。至于视觉风格,则可以说是与之前各作都一脉相承了。
首先,我感觉《天气之子》的故事主题不是站在《你的名字。》基础上,往那个叙事风格的延续制作。虽然两者都有日式都市神话元素,甚至都有作为祭祀者的巫女及女性的特殊能力,但《你的名字。》的主题是灵魂交换,对于三年时间差的认识也是事件解密与灾害防止的关键——一言以蔽之,《你的名字。》更侧重于交代这个灵魂交换以及传达灾难预警本身,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意则成了水到渠成之物。《天气之子》中的超自然力——祈晴,其本身只是作为推动故事的背景和契机,但对该能力的认识、发现、探索过程,大部分已经在本作一言带过的陽菜的前一年时间里完成了,陽菜对自己的能力在登场时已经足够的了解——甚至可能对副作用也已经了解了。因此,本作影片中超能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生活赚钱手段而出现的。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如果把祈晴的能力换成「能控制柏青哥机的结果」或是「能控制手机游戏的抽到卡稀有度」,两人的情感发展和故事脉络一样是成立的。但若是把《你的名字。》的灵魂交换现象替换成祈晴或是别的能力,故事就不能成立。因此说,《你的名字。》是基于超能力题材来叙事,而《天气之子》是借助超能力题材而叙事。这就导致了两部作品叙事风格的不同。
与新海诚导演再之前的作品相比较呢?其实给我的感觉是,本作中有许多之前作品常见的元素,但却又不像之前的任何一作。从女主角来看,我一开始觉得她有点像《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佐由理,但越看故事越觉得不像(下文详说)。甚至说,在我看来《天气之子》都已经不能算有新海诚导演的标志性主题——异地恋。可以说《天气之子》是新海诚导演一贯的视觉风格,但是故事叙事却是新颖的。
唔……如果非要说新海诚之前的哪部作品和《天气之子》相似的话,我会选择《猫的集会》吧。你看,故事里都有一只由小变大的猫,以及两部作品的故事主人公都饱尝被生活碾压之苦吧。(笑)
不标准的叙事,无法构成的矛盾
来说说我看影片时的感想吧,大概电影播放了45分钟时,我开始看手表,之后的10到15分钟的时间里我又看了两次手表,其实我在等一个东西。
故事的矛盾。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关于电影剧本写作的教程书,里面提到,好莱坞的电影,在第?分钟的时间,一定会出现主人公的敌人(要克服的困难?)。虽然不是好莱坞电影,但看《天气之子》时,我也有些在意这一点。而之所以会在意,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始终没有找到故事的矛盾——即主人公二人要克服的困难,和他们的对手在哪里。
其实观看影片时,我想到的是《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佐由理。因为这两部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模式:男女主角两人不是分别异地的,而是共同生活的;且男方是普通人,女方则是有异常超能力的人。于是,虽然剧情中两人充分利用女主角的超能力来赚钱,我就预判接下来的剧情:这样肆意胡乱地利用超能力来赚钱,迟早要被社会人士发现并逮捕,然后女主角被关进科学研究室,对其超能力远离进行生物学分析,并尝试用于战争、天气控制等国家层面的行动;而为了避免女主角成为实验室牺牲品,男主角将会闯入实验室展开拯救行动……对,就像《云之彼端·约定之所》中佐有理的梦境对虾夷高塔空间置换能力的影响带来的后果那样。你看,从普通人男性+向公众隐瞒超能力者女性的组合上来看,《天气之子》是不是最像《云之彼端·约定之所》?
然而,在《天气之子》中,我却并没有等到这样发展。整个故事里,社会大众几乎都很自然而然地委托「百分百晴女」祈求晴天,却没有任何人感到异常,也没有人试图逮捕陽菜。结果,他们两人要克服的困难,最终面临的险境来自哪里呢?男主角帆高的离家出走,以及他曾经在垃圾桶里捡到的一支枪。
这算是哪门子的故事呢?观众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滥用超能力后的副作用给男女主角带来的不幸,然后两人幡然醒悟,帆高挺身而出救出了被抓进实验室的陽菜。最终两人决定放弃这份超能力,过上平凡的生活——这才是一个关于意外持有超能力的女孩与男孩之间的故事的标准故事流程、「Boy Meets Girl」的标准叙事,是不是?
然而新海诚并没有这样做,他给出了晴女的设定,并且还带出了日本古代民俗中对于祈晴巫女的传说——但是除了带来精美的画面外,新海诚并没有让故事主线矛盾围绕在超能力上面。没有警匪勾结、没有黑社会利用超能力、没有科学实验室……到故事后半段,警察要逮捕两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非法持有枪支和离家出走这两件事。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构成矛盾」的影片。
在《天气之子》的故事中,有起因(祈雨能力)、有挫折(生活拮据)、有经过(开设百分百晴女网站利用超能力赚钱)、有负面势力(警察上门逮捕)。然而并没有构成一个「矛盾」——运用祈晴能力赚钱,和警察上门逮捕的,这两件事并不构成矛盾。他们只是让帆高和陽菜结合或者分离,但它们互相之间并不构成矛盾:警察逮捕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怀疑祈晴能力,而祈晴能力也并不能帮助帆高摆脱罪名。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阶段,我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主线任务的——作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矛盾;作为上班族,薪水和开支是矛盾。而在虚构世界,更是如此,读者(观众、玩家)期待一个明确的矛盾:对于剑与魔法世界中的勇者来说,拯救公主和挡在城堡大门之前的魔王就是矛盾;对于推理故事中的侦探来说:侦查解明真相和试图隐蔽身份并不断行凶的凶手就是矛盾;对于圣斗士来说阻挡在眼前强大的十二黄金圣斗士和不断消灭的圣域火钟就是矛盾。
然而,这只是人们的自以为是,真正的生活,正是「不构成矛盾」的。拿京都动画公司被人焚火事件来看:那些勤勤恳恳画着原画的动画制作人们,他们的生活矛盾理应是《白箱》那样与制作经费战斗、与截稿日期战斗、最后成则成为一名知名的动画制作人,败则因动画制作过劳死倒在电脑制作台前……不好意思,真正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最后飞来横祸的,竟然是从埼玉县跑来一个神经病拿了40升汽油把公司给烧了。
是的,这就是生活。每当你以为自己生命中有一个主要矛盾、认定了一个要克服的目标、自以为有可以逐级磨练的技能不断克服阻力接近那个目标——生活往往会无情无声地告诉你:这样的矛盾只是你的个人臆想,真正给你带来阻力、打击你的是别的事——甚至是一个无关紧要,你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去克服、去预备、去防止的事。
《天气之子》的故事主线,警察既不是为了追查祈晴超能力而上门逮捕,反过来帆高也无法借助陽菜的超能力来化解社会层面的各种罪名。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整齐、不理想、不符合预测,「不构成矛盾」的非标准电影叙事,观众无法很容易地找到一个「矛盾」,并地将自己的期待、想象、经验等情感投射到其上。因此在《天气之子》上后,日本那边呈现「賛否両論」的评论局面,而中文评论者中也有一些指出其「故事性不强」。我想原因就在这里:新海诚没有为了去构成一个标准的电影叙事般的流程,而去编造一个在叙事上紧紧相扣、结构上前呼后应的主线(特别是相比于《你的名字。》那样叙事力量超强的前作),更像是直接把生活中种种荒诞、种种意外、种种不合理、种种自然而然的「不构成矛盾」却令人烦恼、挣扎的每一天的生活状态,直白地、片段化地表现出来。
正如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中歌词所写「定めとはつまりサイコロのでた目/はたまた神のいつもの気まぐれ」(自译:所谓命运,是投骰出的结果/又或者说是神的喜怒无常)。因此我感觉新海诚这次在电影中要表现的,与其说是要编造一个叙事结构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把人生(东京生活)的一些切实存在的情绪与境遇,用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给表现了出来。然而,就以观众角度来说,人们买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观影,是期待着能在115分钟的时间内,把感情投入一个明显可把握到的矛盾、欣赏到一个轨迹清晰的英雄成长故事中呢?还是看一段东京生活的纪实片式的动画作品?我想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应该是前者,因此说《天气之子》在日本「賛否両論」,或是在豆瓣评分逐渐降低,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然而我不担心这个(当然也轮不到我来担心)。《天气之子》的评分处境,我感觉有点像当年的《秒速五厘米》。其实当年《秒速五厘米》刚出来时(以中国情况来说,当时我还不了解日本的情况),百度贴吧等论坛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包括我在内,对《秒速五厘米》无论是剧情,还是那首主题曲《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都不太喜欢。主题曲太没有ACGN歌曲的风格了,大叔音让我一时难以接受。而剧情方面《秒速五厘米》最后在电车交道口上贵树和明里两人分别连话也不说一句的结尾,让很多人都喜欢不起来。而题材方面,在前作《云之彼端·约定之所》量子力学、高塔、宇宙之梦、苏联占领下的北海道等超现实设定之后,做出来一部完全是现实的作品,还分了三段上映。确实当时对于《秒速五厘米》的评价不太高。但是到后来,随着观众们自己经历了恋爱、失恋、单相思或是毕业等学生时代的种种,在反复观看了作品之后,渐渐对《秒速五厘米》的故事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来便有人指出:相向列车驶过后,贵树的微笑便是「释然」。对于影片的评价也相应回升了。如今的《天气之子》我感觉也是这样一部需要多看几遍,观众自身也需要经历更多才能感同身受的作品。当观众自己经历了种种「不构成矛盾」生活中的荒诞、悲欣,苦乐与繁芜,然后再去看一看影片,品一品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我想从中会出现一批新的「忠实粉丝」的吧!
新海诚的都市神话题材
虽然说叙事风格方面,《天气之子》并没有延续《你的名字。》的那种故事写作方向,但对于「都市神话题材」的表现和打磨,倒是更上了一层楼。
在新海诚将神话元素带入其作品之前,题材则主要集中于科幻元素。《星之声》自是当然,《云之彼岸·约定之所》更是如上所说,《秒速五厘米》虽然没有现实科幻,但也有宇航员以及梦中不可思议女性的元素。处于转折点位置的作品,我想是《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后的《言叶之庭》开始亲近日本古典《万葉集》,再然后就是如大家所知的《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要说科幻元素和神话元素中有什么不变的要素,那么就是带有神秘力量的女性。
再来说说神话,新海诚的对于神话元素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结合,让我觉得挺新颖。他不是让神秘元素像是哥斯拉或者时间暂停现象那样去打破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而是影响却不冲击每一个人。在《天气之子》里这一点尤为明显:即使是连绵三年的大雨,人们也接受了、顺服了,然后去适应,去搬家。似乎没有一个人真的会去责怪帆高和陽菜。当三年后帆高向老妇人富美登门谢罪时,富美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谢罪;而当帆高去拜访须贺先生提到连年大雨时,却被反问:你怎么还在妄想这种事?(天气怎么可能真的是由你们改变的?)
可见,作品中的人们就像是花了几百日元买扫晴娘娃娃挂在窗口祈求晴天一样,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吉祥物、讨个口彩、作为炒热节日气氛的一环而花钱去聘请「百分百晴女」,实际上没有人把她的能力当真。即使是读着各种娱乐小报、聊着各种都市奇异传说的人们,对于实际发生的天气状况,哪怕是三年连续的异常大雨,人们还是倾向于理解为自然气象原因,而非某种神秘力量。然后,正如现实世界中经常遭到天灾而默默接受的日本人一样,《天气之子》中的东京人也接受了雨灾、顺应了雨灾、搬迁、筑堤,该干嘛干嘛。
对于极少部分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是可以上天入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常识范畴下的异常天灾。我想这就是新海诚都市神话的魅力所在:神秘的力量影响了每一个人,但并不冲击他们,也不惊动他们——它只是笼罩了他们。
拯救陽菜,就是拯救世界
我想这个话题也是一个可能被热议的话题——拯救陽菜,还是拯救东京?或者说,如果不救下陽菜,就能让东京全域免于三年暴雨灾害。这个问题似乎确实是让人烦恼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思想浓厚、提倡「少数服从多数」、「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社会中。
其实本文的这一部分标题,我原来写的是「不拯救世界的勇气」。但是在听了《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看了歌词之后,改成了如现在所见的「拯救陽菜,就是拯救世界」。
二选一的这种思考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其本身就暗含了一个错误的预设:即,陽菜是独立于世界的,或者至少说她是独立于世界上另一大部分人的。而实际上,我倒要问一句:要你拯救世界之前,世界拯救你了吗?
世界没有拯救帆高——不,不是的。世界确实拯救了帆高——以给予那个麦当劳汉堡的形式,以分享独有的秘密,在屋顶展现那一小片晴天的的方式,世界拯救了帆高。对于帆高来说,在他所经历所体验到的世界中,世界就是以陽菜的形式拯救了帆高,其余的部分,则大多是冷漠。因此以最朴素的道德观来说,也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形式来说,帆高选择拯救陽菜,就是选择拯救之前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中的一缕阳光。
让我们再来看看《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的歌词:「支配者も神も/どこか他人顔」(自译:无论是支配者还是神,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それでもあの日の君が今もまだ 僕の全正義の ど真ん中にいる」(自译:即使如此,那天的你至今依然是,处于我的全部的正义的中心位置)。
新海诚在《小説 天気の子》的后记文中提到:「电影(或者更广泛地说——娱乐)没有必要一定要正确或起到模范作用,甚至不如说,应该去述说那些教科书上不能说的东西」(自译)。这是他谈及本作创作理念时谈到的内容。
小说故事部分内容的最后,面对东京的暴雨积水,帆高在自疚的同时,也开始考虑:「世界从最初开始,就是狂乱的吗?」这个问题。其实,是的。而诸如「要照顾大多数、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要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等等思考方式,其实并不是天然的、并不是世界赋予的。世界所赋予的价值观是什么?世界什么都没有赋予,世界什么都没有诉说,世界没有示出任何价值观给人类。世界就是狂乱的,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历了诸多事情后,还能选择少数人、选择利己、选择「利天下而拔一毛者,不为也」,这是认清了「世界=陽菜」这一事实,并向着最朴素的取舍而进发。能够并敢于进行朴素的取舍,这也是一种成长。而把这个朴素的价值观做成电影,顶着预期会遭到道德家猛烈批判的声浪,勇敢地表现出来的,便是新海诚的勇气。
最后,回到新海诚超短篇作品《猫的集会》上来,猫被人类踩着尾巴,被踩一下、两下、三下、猫就生气,就想着要毁灭人类;一旦听到有鱼吃,忽然就打消了念头,又去亲亲主人了。这么朴素的价值观,我们常常忘记,或因为种种道德教育而不能说出口。新海诚在《天气之子》里说了出来。由此可见,与《天气之子》最相似的前作,是不是《猫的集会》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