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前言:最近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写了电影《天气之子》的观后感(有剧透)。在文中,我做了一些假设,然后又给出否定,诸如「这个故事应该是……新海诚却没有……」这样的句式。今天又一次来到电影院,想看看有什么影片周边的,却发现大部分已经售罄,少部分是对我来说不太实用的比如发圈之类的……然后我发现了摆在商品柜上的场刊(售价800日元)。
买回家后,我阅读了新海诚所写的那部分内容,其中谈及的制作方面的话题,比之前写在《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部分的内容更为深入和详细。此外,场刊中的部分内容让我十分惊讶,其中新海诚提到了某一些角色和某一些设定「我本考虑这样……结果工作人员说不好,我们就修改了……」这样的制作修改过程。其中着部分内容简直是对我观后感中所提出假设的回应。
结合场刊中的内容来看,一言以蔽之,正如我在《天气之子》的观后感(有剧透)中猜测和假设的那样,故事草案原本是更接近《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故事!(在我看来如此!)
场刊中的这一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制作过程中最初决定了什么、什么是中途改变的……等等这些制作和思考细节。出于个人研究和学习之目的,我想把这一部分摘录出来翻译一下。摘录并被翻译的原作著作权属于新海诚(应该说是属于《天気の子》制作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对于作品「合理使用」的相关法律,在此进行摘译。(这句免责申明真的有用吗?)
此外也请结合阅读:小说《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摘译
摘译内容:
(页首提示)自本页开始到20页为止的内容涉及了本作的结局。请在欣赏后阅读。
新海诚 原作·脚本·导演
想描写在无法取回和谐的世界中能产生出什么新的东西的故事
作为本次作品的核心,其最根本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世界自己狂乱了起来。就世界形势来看也好,就环境问题来看也好,世界的变化正在加速,以体感来说,总觉得是向着奇怪的方向变化着。我注意到有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没能使之停下的,也是我们。如今的世界也是我们自身选择的东西。
举例来说,现实中的气候变化,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经意间使用了空调而排出二氧化碳,尽管当然这的确是生活所必需的,但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对如今世界的形态持续地进行选择。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大人对于如今世界的形态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今的世界是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的东西。从生下来开始,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了,毫无选择地只能在这里活下去。
因此我想到的是,主人公少年所喊叫出的「天气什么的,就这样狂乱下去也挺好!」(天気なんて、狂ったままでいいんだ!)的话语。这句台词,成为了企划书最初的核心。想做的是关于少年自身选取了狂乱世界的故事。换言之:取回和谐的故事就不考虑做了。
按理说,故事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套路(オーソドックなパターン),在世界疯狂的故事中,结局处是必须得要回到和谐状态的。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至少说在短时间里要回到和谐状态是不可能的。世界会越发混沌(カオス)下去。身处在其中,我想,如今要写一个解决事件之后便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真好呢!」来作为结局的故事就越发难了吧。过去的民间传说,就是打倒坏蛋取回世界,然而现实世界正如同大家亲身感受到的那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想要描述一个在无法回到和谐的世界中可以产生出什么新的东西的故事,便是企划最初的考虑。一个尽管脱离于标准故事套路,但仍能得到多数人的喜欢,可能的话也要扎入此时心情的故事。并且作为娱乐电影,能让人把积极的心情从电影院带回家里的故事。以此为目标,开始制作了本次《天气之子》这部作品。
从前作《你的名字。》上映开始,就有立刻想要制作新作的想法。那是一种再一次想要试试看做什么的心情。实际上在《你的名字。》那时候,在上映之前,就大致上预想过,它是不是能到达一个与至今为止所不同的高度呢。从结果上来说是幸运的,正是以如此的经验而做出的作品。(译注:可能翻译不准确,因此给出原文,下同。原文为:実は『君の名は。』の時は、公開される前から今までと違うところまで届くんじゃないかという予感めいたものがあって、結果的には幸運なことに、まさにそういう経験ができた作品になりました。)在偶然买的杂志或在播放的电视节目里,《你的名字。》就被提及了,或是仅仅是去外面吃饭时好评或恶评就传入耳中。相较之下,还是恶评——对电影进行批判的话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笑)。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祈愿的故事来描绘的《你的名字。》,却被评价成一个以时间跳跃来抹消过去的灾害的故事因此难以认可。这种事反复出现,因此就逐渐越发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惹怒了他们。正是如此,对于这一点的关注,简直成了我想创作的作品的核心。或许,本次作品最初的印象,便是:让被《你的名字。》激怒的人更加愤怒去吧!——这样一部作品(笑)。
也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件事有关,自《你的名字。》上映前夕开始,不知为何总感觉类似于接力棒或球那样的东西正来到我们手中。先不说客观事实,如今总觉得好像是从别人那里接过了什么东西。然后感觉到自己拿着那个东西接着跑下去。这种感觉也不知道会持续到何时——虽然也有预感可能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消失了,但总之现在有着「因为正拿着接力棒因此不得不奔跑」这样的心情。
结果,这个故事是帆高与社会全体对立的故事
想制作的故事的结论已经确定了,制作手段也应该是确定了的,但迟迟无法确定的是要实现这个结论的角色行动和世界观。每一回硬是要以不同的方向性来写出故事构想(プロット),然后一边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一边探求故事的方向性。离家出走的少年被无法无天(アウトロー,outlaw)的大人捡到,与操纵天气的贫困女孩子相遇,这是既已决定的部分。帆高和陽菜的形象,大致从最初开始就是如此了哦。
另一方面,角色有较大变化的是須賀。最开始是设计成气象AI研究者,然而因为好像怎么也无法传达给工作人员(笑)(原文:どうもスタッフには響かなかったみたいで(笑)),便重新考虑修改了。就故事来说,也写过围绕有关晴女陽菜的谜之组织的登场的情节展开。然而也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恶评,说「虽然我是相当喜欢,但大家并不想看这方面的故事吧」。之后,考虑过要是把陽菜要前往的天空之上的世界改为处于东京里侧的平行世界之类的会怎么样。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如今现在这样的东京的故事。让工作人员作为最初的观众,阅读新写成的故事构想(プロット),然后看他们的反应,如此这般反反复复。故事构想(プロット)写了8稿为止,之后又有差不多4稿的脚本。
在如此慢慢成型的故事中,最后的最后更改的内容是帆高和須賀的关系性。在此之前,两人一直是写成对立的关系。帆高即将要带回陽菜时,前来阻碍的是須賀。帆高不得不与将自己捡回来的須賀对峙,并跨越其存在——当时是融入了这样的想法。从故事的构造来说,也就是弑父啊。須賀因为某个利己的目的而发狂了,帆高打倒那个須賀,拯救陽菜。一直是这样的故事构想(プロット)。但无论怎么整合都不行。(でも、どうもしっくりきてもいかなかったんです。)
烦恼地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想到的是,变得发狂的不是須賀,而或许是帆高吧。从客观上来看,做着奇怪的事情的其实难道不是帆高吗?如此一来要是让帆高与須賀对立的话,就会不得不变成須賀也相信着天空之上的世界了。但这怎么看都不一样。因为帆高虽然是无法无天(アウトロー,outlaw)的人,但也是观众的代言人。須賀不如说是常识人,也是作为世间以及观众的代言人,虽然遵从社会常识而试图制止梵高,但最终还是把他设计为自己这一方的人(味方)。如果要说有真正与帆高对立的价值观,那便是社会的常识、最大多数的幸福之类的吧?最终,这个故事是一个帆高与社会全体对立的故事吧?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我觉得是这次故事制作过程中的最大突破(ブレイクスルー)。就已经完成故事的如今来看,除此之外的脚本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能发现这个故事的正确的脉络,脚本作业就像这样在许多地方加以钻研推敲。
反映了当今年轻人生活实际感受的帆高与陽菜的贫乏状态
如果要说制作中有没有在意《你的名字。》,其实是在意的。因为有那么一次强烈地体会到原来大家想看的是那样的东西。(皆が観たいものはああいうものなんだというのを、強烈な体験として1回受けたわけですから。)但是因为观众是很任性的,因此尽管嘴上说着想看类似于《你的名字。》那样的作品,但如果真的是又一部相似的作品的话,一定会来抱怨的吧(笑)。因此我认为,即便要立足《你的名字。》之上,也不得不绕开于此而到达别处。(だから,『君の名は。』を踏まえつつも、迂回して別の場所に行か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考えました。)
就算这样考虑,也并不是要忘掉《你的名字。》,而是一边进行比较对照一边推进脚本的制作工作。经常是把《你的名字。》的脚本文件打开着,虽说如今现阶段《你的名字。》的故事设置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天气之子》是不是还没到达那个程度?作为故事展开是不是太慢了?等等……对于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观众兴奋起来这类的问题,《你的名字。》从结果上来说是相当成功的作品,因此即便是用与之不同的故事来描绘与之不同的故事结构,但在制作的同时仍时常去回想当时是怎样做的。
与《你的名字。》的共通点,那便是所谓<Boy Meets Girl>的故事了。我个人认为,无论哪个作品都不是所谓的恋爱故事。虽说帆高也好陽菜也好都是被彼此所触动而行动的,但与其说那是恋情,不如说是那个年龄层的人们最初想要认真了解他人的心情,是基于想要对某人强烈希求的一种心情。能理解自己的人就处于这里而因此喜悦。我想,恰恰就是这种心情,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最为追求的,也是动画电影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そしてその気持ちこそが、アニメーション映画というものを最も必要としている思春期の少年少女がなによりも求めているものな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んです。)
帆高也好陽菜也好都很贫穷,其实或许这是本作与《你的名字。》很大的一点差异要素。社会本体与当时的情形也有所不同,日本也明显变得贫乏了。尤其是年轻的孩子变得没钱了,这变成了很普遍的情况。记得有一件事,在考虑《你的名字。》中女主人公三葉所住的房子时,有过不要设定成看起来湿答答的日本传统房屋而设定为令人憧憬的高档房屋会比较好这样的提议。在实际剧中,也做过看起来像是时尚的旅馆那样的格调相当高的房屋。当时觉得那样做是OK的,而在开始制作《天气之子》时时代就不同了。《你的名字。》中有过高兴地吃着烤松饼的情节,到了《天气之子》就变成高兴地吃着垃圾食品的情节了。
就算如此被贫困逼至绝境,帆高也在陽菜那里体会到了种种令人心跳不已的感受。拜访她的房间、被招待亲手做的料理之类的事,只有几个孩子们一起逃入了宾馆等等,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哦。如此说来,在我差不多刚步入青春期的那时候所看的电视剧《来自北国 87初恋》(北の国から’87初恋)中,有一个场景是在仓库小屋躲雨,把打湿的衣服脱下的片段。当时我看了之后,心里就想着自己也要等待人生中的这一刻。当然在现实中完全没有去等待这一刻(笑)。不过,在《秒速五厘米》里也好,在《言叶之庭》里也好,我反复描绘着那样的场景,与喜欢的人一起迫不得已地去躲雨。这也许就是我被倉本聰先生所种下的一个虚幻的憧憬吧!(译注:倉本聰先生担任了《来自北国 87初恋》(北の国から’87初恋)的原作、脚本工作。)
还有一件关于躲雨的宾馆的话题——独白(モノローグ)。在这个场景中,帆高说了「神啊,拜托了。在此之上请不要给我们增添什么,也不要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神様、お願いです。これ以上僕たちに何も足さず、僕たちから何も引かないでください。」),其实这是我一直想试着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使用的句子。虽然自己也明白这样的幸福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但却是如梦般十分满足的短暂时光。与喜欢的人一起躲雨,哪怕说不能算是浪漫,但无论是谁的人生中应该总有那一瞬间。是能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温暖此后人生的特别的一瞬间。想让帆高,并且也是想让观众经历到那个瞬间,因而描绘了那个宾馆之夜的场景。
想遇到像帆高和陽菜那样憧憬着便开始奔跑穿梭的少年少女
帆高离家出走来到东京,但是他离家出走的理由在剧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因为我想还是不要写成角色因为心灵受创(トラウマ)而被驱动的故事。电影中对过去进行回闪(フラッシュバック)以此交代为何现今如此等等的表现手法,我不想用在本作中。因此,想要描写不是向内自我审视的故事,而是有了憧憬便开始跑出去,一路穿梭突破直到相当遥远之处的少年少女。
RADWIMPS为了本作而创作的《逃离地面》(グランドエスケーブ)的合唱部分的歌词,乃正是他们的心情。
「不可能不害怕 却无法停下 预防危机什么的 我们毫无办法 我们之间 情在说话 音在说话 『那就走吧!』」
(「怖くないわけない でも止まない ピンチの先回りしたって僕らじゃしょうがない 僕らの 恋が言う 声が言う 『行け』と言う」)
我也想遇见像是帆高和陽菜那样少年少女,遇见那种电池用光了也不在意的人们。就是那种不会因为电量百分比低了就停下去寻找电源充电的人们。要是我自己的话,肯定紧张得要停下来了(笑),我想大部分大人也是这样的吧。正是因为自己是做不到那样的,所以才想要遇见他们那样的人。我想亲眼看看那些笔直向前奔跑穿过条条路径的人们所最终抵达之处。
这次,新宿·歌舞伎町作为故事的舞台出现,对于离家出走的少年帆高来说,那是一个象征着都市的场所。在过去的作品中也描绘过新宿,但描绘歌舞伎町却是第一次。(译注:歌舞伎町是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内的一个区域,是日本著名的红灯区。)那里也出过很多的真实的故事,因此我想大家也能喜闻乐见其中。此外,虽然与本次作品没有直接关系,但歌舞伎町那附近的区域,曾经是沼泽地,也有和水连接着的地方哟!为了制作这次的作品而去了各种各样的地方取材摄影(ロケハン),渐渐地重新认识到了东京原本是被水缠绕着的街区这件事。
另一方面,本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毫不起眼的住宅街啦,东京的下町之类的地方。虽说下町在动画片中也不是十分稀有的题材(モチーフ),但我想这次出现的富美的家应该会有一种独特的氛围吧。乍一看,不是农户而是紧挨在一起的房屋,虽有院子但眼前不远处就是墙壁。能听到的声音也不是远在天边的鸟鸣声而只是交通噪音,并不以蝉鸣之声而表现出的夏天。在影片中,如果能将富美的家看作是某种圣域的话那么我就觉得就太好啦!然而,那是在故事的终局终将失去的圣域。
想在奥运会把东京改变之前,描绘一个改变东京的故事
这次,我有一种想趁现在就描绘出一个把东京改变掉的故事的心情。2020年奥运会逐渐临近,东京这个街区本身或好或坏地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吧?作为在此时此刻制作的作品,在现实中的东京变样之前,不由得就产生了一种心情,想要让人看看在自己所做的作品中变成别样的东京。因此,最后东京的视觉效果(ビジュアル),其印象(イメージ)是从最初开始就决定了的。
在改变了的世界中,毫无头绪可言而便以某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活下去。要说的话这便是结局(エピローグ),若要问起这究竟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我想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做法。从不同角度来看,或许这是最糟糕的破釜沉舟的做法。即便如此,我想帆高和陽菜砥砺前行所最终抵达的结局场景(ラストシーン)也是十分可贵的。无论是改变了的风景,还是他们的决断以及某种强健,应该是于现实中的我们所无缘的吧。
对于这部影片的如此结局(エピローグ),我还不知道观众们究竟会怎样接受。或许会得到各种各样赞许或反对的意见吧。虽是考虑着慎重地组织起来故事,但唯独无法假定最终观众的反应并去制作。(慎重に組み立ててきたつもりのストーリーですが、ラストの観客の反応だけは想定できていないままです。)但是,如果要说《天气之子》这部作品有什么是最为独创的话,我想那便是在一部暑假上映的电影中,写了这么一个(也许是)叛经离道(セオリーから外れた)的故事。在前作中最为实际感受到的,那便是电影的形态。电影,特别是东宝的暑期电影,就像是一个会把各种各样的媒体和观众卷入其中的祭典活动。它本身是具有相当的时事性的,因此我强烈地想要制作一部正因为如今在这个舞台上因而才能制作出的作品。假如《天气之子》是像我以前的作品那样只在独立小影院上映的作品的话,我想即便是相同的设定,也会做出不同的故事吧。与作品的优劣无关,而根据上映形式不同也会因应而做出不同的作品,这种变化是我从《你的名字。》中实际得到的感受。仿佛是作为一种祭典活动,那么多的人在同一时期体验的作品,我想应该是要给大家带来冲击的作品吧。我想,这便是《天气之子》这部作品由我本人亲手操刀的意义所在吧。这部影片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反响呢?这是我现在最为期待的事情。
(译注:文末附有新海诚个人获奖记录历史介绍,从略不译。)
译注后记:
作为日语学了个半桶水最近才开始尝试翻译的人来说,我能把新海诚部分的全篇翻译下来,其中最难的是哪一段?读者你们先猜猜看?
是那段歌词:「不可能不害怕 却无法停下 预防危机什么的 我们毫无办法 我们之间 情在说话 音在说话 『那就走吧!』」
这一句的翻译简直花了我相当于其他部分两个段落的翻译时间。
一开始是对「ピンチの先回り」的意思不太了解,查了很久。
然后要考虑押韵,毕竟是歌曲,要唱着顺口。这句里我押了「啊」韵,例如「怕、下、法、话、吧」等字。
接下来还要考虑日文歌词原来每个单词的发音,以及之所以这么填词的道理。例如最后「恋が言う 声が言う」,其实从日文发音上来看:「Koi ga iu」和「Koe ga iu」只差了一个音。但是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恋爱在说话 声音在说话」中文里就不那么接近了。所以我一开始选用了的是「恋情在说话 语音在说话」,至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唱出来,可勉强押ing/in韵。
之后又把日文歌听了一遍,最后一句日文唱的节奏很快且句与句之间有明显停顿:「僕らの/恋が言う/声が言う/『行け』と言う」。所以我也把中文用词的发音缩短,尽量能和合上日文韵律的节奏,便成了:「我们之间 情在说话 音在说话 『那就走吧!』」
大家不妨可以拿着我试译的中文歌词合着《逃离地面》(グランドエスケーブ)最后的旋律唱唱看,是不是合拍?
以上这些,都是去年差不多这时候,星野浩在为我所写的《秋之回忆圣地巡礼纪念册》中准备引用到的澄空和浜咲学园的两首校歌做翻译时,向我说明而提到的一些歌词翻译要点。所以这次我才会去注意到这些问题。现在想想,我如今翻译了一句歌词而已,就已经几乎花了一个多小时了,更何况是MO的那两首。不愧是星野浩大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