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博客里就提到说今天要去听这场音乐会,尽管和我同去的老师在中场休息时就全都回去了,再尽管最后一位老师是在全场3/5过去后才来到会场的……但是,我还是坚持听完了——一方面是为了给吟游诗人的角色找气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我自身也是一名演员(cosplay),观众半途离场的感觉确实很不好。
这里先忏悔一下,进场时因为同性的2个男士图方便而直接翻越大剧院前的栏杆入内,我于是也跟着翻了……罪过罪过。不过话说回来大剧院的栏杆还真牢固,经得起我杜南公爵这么一踩……
好,开场。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第一首,《埃格蒙特》序曲。
没什么很大的感觉……
第二首,《命运》。
说实话,没听懂,也无力不懂装懂。
除了刚开始的连续8个重音外,基本听得很迷糊,很乏味……以至于多次想进入“就当时听着mp3随意欣赏吧”的状态却难以成功。
大概是我境界还没到吧。
也有可能我与这首曲子没什么缘分。
第三首:《奥林匹克》号角与主题曲。
很耳熟的一首歌,所以这首歌听起来就顺利许多了,也没之前那么痛苦了。
第四首歌剧《乡间骑士》间奏曲。
这首歌我听出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广袤田地与朗朗天空,但“骑士”却不明显,不知道原作是个怎样的剧本?
第五首2006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选曲——《跨越时空》。
唔……没听出来和运动会有什么关系……
第六首《青年圆舞曲》。
第七首《北风吹》(选择芭蕾舞剧《白毛女》)
不知是否因为先入为主,或确实如此,这两首由中国作曲家谱写的乐曲,就与以上几首完全不同的感觉。
感觉中国作曲家的乐曲更多地想表达一些话语,但音乐选择本身却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
场上我想到了《毛主席语录》中的一句话: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而这两首曲子给我的感觉正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去创作,而并非为了把玩音节而创作。
实在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了。
第八首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选段
恩,这首比较熟悉。不过演奏到一半突如其来的鸣枪倒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至此,八首音乐全部演奏结束。在此之前,指挥家陈燮阳也没有开过一次口。所以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在台上,指挥及演奏者无需开口,仅仅用音乐与观众交流即可。
接下来,陈燮阳开口向观众谢幕,礼仪小姐献花。陈燮阳将献花抛送给观众后,摆摆手下台了。
我是第一次欣赏交响音乐会,所以对场上的规矩不是很了解。
此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景,观众继续鼓掌,陈燮阳出来再次谢幕,摆摆手离开了;
观众仍旧鼓掌,陈燮阳第三次出来,宣布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所以追加一首
后再追加两首、三首……
此时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音乐会的既定仪式,观众鼓掌要求演奏者追加,而演奏者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一些追加的曲目。
一个字:“假”,跃上心头。
虽然功夫茶等表演上也有类似的繁文缛节,我也亲历过周杰伦演唱会追加的场面。但总觉得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甚至是仪式的追加演奏是很没有真诚度的。
当时我就想到,既然已成习惯,已成传统,那便是守序善良的表现,与持混乱善良的wildgun是不同立场。所以哪一天wildgun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一定也不会作有准备的追加表演的吧~?
最后追加的第四个曲子,是全场的互动。陈燮阳正脸转向听众,在手舞足蹈中引导着观众以不同的节奏拍手。虽然有些被耍猴的感觉,但我仍很惊讶于观众的整齐划一性,以至于开始怀疑是否观众都是些常客呢?另外总觉得陈燮阳有些像严顺开……
总之,初次欣赏交响乐,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虽然没有听懂多少音乐,不过也算简单但直观地了解了交响乐的各个方面,另外从注重集体性的乐队演奏也思考了混乱善良阵营的吟游诗人应有的对音乐、对演奏形式的看法。
最后说明一下题中为何要用一个“参”字:一方面最后演奏者、指挥者和观众的互动,可以说我已经参与表演其中了;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次近两个小时的欣赏对音乐、对吟游诗人有了一些参悟。故,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