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微博上有关“日本樱花节in 上海2014”的活动,是在新开张的上海环球港。那天还正好听网友说起环球港装潢不错值得一看,于是就于本周六去了一下。


自我之前在网上发出的《圣地巡礼攻略!》文章已经过去一年半时间了,而自我第一次去圣地巡礼的2009年,也已经近五年了。这五年里我也看到不少国内的爱好者参与了这项有爱的活动。而在最近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也发现了一些和圣地巡礼有关的中文书籍。在本文中我将对我在市面上找到的三本相关书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附上我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希望这些书籍以及本文能对准备前往的同好能有所帮助,并也能让还没打算去的爱好者能了解到圣地巡礼的活动。
新年快乐!
祝各个次元的大家新年快乐☆~!
我回想起了节。春节,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如同竹节,就是一根竹子上每一段的一个痕迹。它是便于将无止无尽的时间分隔开来,由人做个记号,使人有所回顾、有所计划、有所期盼的时间点。
去年的初笔写了个“持”字。也忘了当时是什么想法了,倒是碰巧合上了本年度的一个网络流行语:把持不住。
坚持,很意外地确实成了过去的2013年特别是下半年的主题,从六月中下旬开始,我每天坚持练习漫画,坚持练习日语,除了去日本的五天外,没有一天落下,当然这也说明了我的生活是挺稳定的。其实也可以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惯于坚持的人。
这份坚持同样希望在2014年继续下去,越坚越持,越持越坚!
啊,同样可以由“持”联想到的还有手持设备,今年也买了不少手持的移动设备呢!SurfaceRT(忘了是不是2013年内买的了)、iPhone5、夏普7218U、Nokia 1050、Kindle paperwhite以及圣诞节才入手的PSV。
今年的初笔写一个“術”字,待时间像变魔术似地流淌到明年的这个时刻再来看看吧!
以前两三届寒暑假,都是规划好了要看掉四本或八本书,但结果看的往往都是些不过200页的书。
于是这次决心啃大部头的书了!
首先是林文月译本的《源氏物语》,一共五十四帖,每天一帖,估计差不多寒假结束左右能读完。其实从元旦就开始读了,到今天为止(1月21日)读到21帖。
其次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至少是想把上半册宏观部分读完。
其他的书再说。
对了,《圣经》要继续:《旧约》方面读《约书亚记》、《士师记》和《路得记》;《新约》则从《加拉太书》往后读,似乎都挺短,就把短的尽量读掉一些吧。
动画还没想好看多少。
从大约六月底开始,几乎同一周内,我开始了坚持漫画与日语的学习,时至今日,除了去日本旅游的五天外,一直持之以恒。当然是非常初级的、入门级的练习,比如画画是对照着书城买来的漫画入门手册,每天画一页A4纸,那么两三个人物,到现在大概有一百五十多页了;日语则是用Rosetta Stone每天半课次日巩固的进度慢慢学着,马上也快学完了。反正我对自己的学习并没有目标要求,如果要拿那个“看重结果还是看重过程”来诘问我的话,在我来看每一个过程都是结果,因为结果也无非是在过程之中。
于是我开始思考学习这件事。我为什么而学习?我曾认为是兴趣,因为我是为兴趣而生活的人。然而,如果说学画漫画还是对漫画本身有些兴趣外,那么学日语肯定不是兴趣了,我对日语本身并没有兴趣,我怎么可能对那50个蚯蚓样的字符感兴趣呢?所以我学日语显然不是对日语感兴趣,而是对日语所用于的其他东西——动漫游戏轻小说——感兴趣。只是我所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多都是用日语书写表达的,所以我才会去学日语。
这几天感冒了,鼻子不通气,所以在昏昏沉沉中想到了这么一种历史上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历史记载中,在所有知道他们的人的印象中,他们始终如一地只在做一件事。起因、目的、结果,都是不明确的,唯一知道的是他们一直在做着一件事。
最初想到的是《游戏改变世界》书中为了说明游戏在历史上的功用而举出的例子,详情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说是有一个民族面临了常年的饥荒,他们就想到了一个临时解决的方法:他们隔天吃饭,隔天玩游戏。玩游戏的那天就不吃饭、吃饭的那天就不玩游戏,以通过专心致志玩游戏的方式来转移饥饿的注意力。过了许多年后,饥荒仍未解决,他们就把整个民族一分为二,分成两群人。然后这两群人玩了这个民族的最后一次游戏:游戏取胜的那一半人留在原处,输掉的那一半人则迁移他处另寻生活定居点。于是,最终这两半人群都活了下来。
美至厌世、至而生畏,这算是我最近半年想出来的,或是自己发明的成语吧。用来形容两种审美情绪,或者说得通俗一些:就是看了一些作品后的感受。
美至厌世,是我看了一些我自己拍的能让我自己凝视一番的照片,或是看了一些世界名画,特别是浪漫派的、以神话为主题的世界名画后,产生的一种情绪。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我的照片已经达到世界名画的水平了,不过我对自己的某一些照片,确实会凝视一番。有可能是画中的人物形象、神态吸引了我,也有可能是构图、色调等等吸引了我,然后产生这样一种情绪:啊,这幅画真漂亮,多么想投身于画中的世界啊。这样有意无意地,就好像有一种对现世稍稍的厌离之心,想进入画面所描绘的那个场面、那个世界。
其实我估计这一种审美情绪,别人也表达过,诸如“看得着了魔”或是“好像要被画面吸进去一般”这样的句子,就是表达这种因被画吸引而久久凝视不已的情绪。本来在大众通常意义上,美总是和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其他那种死亡美学先不谈),然而在这里美却美到了产生一丁点儿厌世的情绪,却又不是那种彻底以大众眼中之丑为美、彻底天翻地覆的另类美学。似乎是和哥特文学中的那种寄宿于欧洲古堡内飘忽柔弱的灵性女主角的文学意象有点像?
然后再来说说至而生畏,这是我今天才想到的,用以描述一个事物的表现到了极致以后,使人产生些许畏惧之情的情况。我想到的是我当年高中的一个暑假,第一次看完《新世纪福音战士》那部《End of Evangelion》剧场版时的情绪。这部动画片真的是震撼到了我,并且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刷新了世界观”,或是“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尽管后来也看过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能让我震撼、或感动,但唯有EOE,看完人类补完计划一幕幕展开,巨大的Lilith站立在地球上,直到最后分崩离析……让当年的那个少年的我感到震撼,并且整个晚上产生了一丝恐怖的气氛。后来在读有关佛家观念中死后的世界,读弗洛伊德心理学,以及去年读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时,也有这样觉得深刻而痛苦,又觉得一丝畏惧的情绪。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功能的特点:把世界的真相剖开,将世界痛苦本质的一面理性而彻底地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总之,这种情绪就是:因深刻展现而使人感到一丝畏惧。
美至厌世、至而生畏,这两种情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种情绪到了充沛之后,产生了另一种一丁点儿的、与之既不相同也不相反,甚至是有些不想关的另一种情绪。以后看看能不能找到第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