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咳。

第一次玩胶片。其实小时候也玩过,不过高中以后应该就是数码相机了吧。直到这两年买了数码单反之后,这次又回归了胶片。

第一次嘛,总想充分体现一下胶片特色,在网上看到了“正片负冲”这种方法,冲出来的色彩很诡异但也很惊艳。于是我也去试了试,结果……今天扫描光盘拿到手后发现全部变成恐怖片了。

刚才到网上一查,我买的是Fuji Velvia RVP 100胶片,负冲的效果确实是“户外会偏红或紫而室内就偏黄偏大红”。

所以说是与期待结果不同的另一个方向上的大成功啊……

继续阅读

最近在玩微距,景深浅得很。一旦超出最近对焦距离,那就会无法对上焦,并且是越靠近机身,也就离景深范围越远。

去年听说Adobe出了一个后期防抖,原理是虽然拍糊了,但是根据照片上的运动轨迹,反过来推测抖动轨迹,再反向处理图片,运算出清晰的图像。

那么根据这个原理,如果一个事物不在景深范围内(例如比最近对焦距离更近),肯定是无法在感光元件上成一个清晰像的。但可否通过采集其在焦外不同距离时不同弥散光斑的变大情况,反向推算出其清晰对焦时的情况?

 

前一阵没怎么拍照,倒是读了两本有关镜头光学和相机原理的书。差不多快看完了,所以要理论联系实际一下了。

 

微距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摄影方式,可以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布局,展现出一番不同的视野。不过通常微距镜头只有1:1的放大倍率,市面上唯有佳能独有一个最大可放大五倍的超微距镜头。遗憾的是碍于机身系统上的法兰距设置,佳能的镜头无法转接尼康机身,所以嘛不能直接拿来用。

继续阅读

比较对象:

AI-S 50mm f/1.2

AF-D 50mm f/1.8

AF-S 50mm f/1.4G

测试环境:Nikon D800。设定优化标准:标准。动态D-Lighting:标准。白平衡:AUTO1(标准)。JPEG直出。

其实场景摆得不是很好,因为当用到第二个镜头时发现最近对焦距离不够用……所以后面几张就没有对准。主要还是看颜色。

三枚镜头各自最大光圈比较:

50 f/1.2@1.2

50 f/1.8@1.8

50 f/1.4@1.4

继续阅读

1981年发布的尼康AI-S 50 f/1.2镜头居然支持通过FT1转尼康J2微单!并且支持以光圈优先方式自动测光!

尼康F卡口五十多年的历史优越感油然而生啊!

光盘、并口、软驱……五十年间多少工业标准尚未诞生或又有多少已经淘汰啊!

连接图:

 

拍摄照片:

 

局部1:1放大:

 

 

我又无聊了。

所以我想起了前几个月见过的一个帖子,是国外摄影师拍瞳孔的照片。由于外国人的瞳孔花花绿绿的,很绚丽诡异。我当时就在琢磨到底是用普通镜头就能拍出来呢,还是要医学上的显微镜才能拍到。

今晚用尼康百微镜头试了一下,还算挺成功,如下图这张就是今晚的成品:

继续阅读

 

 

今天去了尼康新开的展示厅,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垂直玻璃柜,四面都是透明的,里面从下到上陈列了尼康列代相机。

 

正巧今天把45 2.8P镜头带去了,看到橱窗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45 2.8P和它的原配相机FM3A,在上下两道白色的光线照射中显得格外神圣与浪漫——一种工业浪漫主义情怀的神圣与浪漫。于是就把我的45 2.8P装在D800上,对着橱窗里的这套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光辉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