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买了个尼康SU-800指令器。所谓指令器,就是通过红外线传输信号无线引闪离机闪光灯的发射器。之所以想买,一方面是据说尼康光引闪在大太阳下会失效,另一方面是因为上次拍酒杯给朋友看了之后,她说酒杯中央的光斑比较碍眼。我分析了一下,光斑一个可能成形的原因就是尼康光引闪时的光信号无法完全避免参与曝光。后来几次拍钢笔和拍怀表的过程中也验证了这个猜想,确实在近距离拍摄物体时,光引闪信号会不可避免地参与曝光。于是就需要非可见光的红外信号来引闪,于是就买了SU-800。<?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其实在尼康的SU-800说明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第82页:

SB-900和SB-800指令器模式

 

于指令器模式中,虽然SB-900或SB-800已设定为主闪光灯并且其闪光模式已设定为取消闪光[———],但仍会发出减弱了输出量的闪光。假如主体太近,则可能会影响正确的曝光。

 

显然,内闪引闪也是有这个问题的。因此也难怪尼康要把SU-800加入近摄闪光灯指令器套装R1C1中,估计也正是这个原因。

 

 

今天拍了大概百来张,留下了两张成功的(另一张是调整了亮度和对比度之后的)。当然发现中间其实还是会有条状光斑(但已经没有点状光斑了),这里就推测是杯子形状设计的问题,导致光线在杯壁形成多次反射所致。请看图:

 

 

继续阅读

买了块怀表。为什么要买怀表呢?因为我没有随身带手机和手表的习惯,与其把手表放在包里,不如选择表面大的计时装置,也就怀表了。

 

 

 

 

前一阵在《风物的历史》一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在中世纪,水钟是教堂的计时工具。随着工业的发展,渐渐出现了机械钟,被放于集市中成为了不受教会掌控、普通百姓都能受用的钟表。

 

因此,水钟与机械中,也成为了教堂与集市、神圣与世俗对立的象征。

继续阅读

今天拿鸡蛋练手。为什么是鸡蛋呢?一来是因为没什么特别想拍的东西,二来是因为想起了以前有个貌似是骗人的励志故事,说是达芬奇在学徒时期画了千万个鸡蛋,才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画家……

 

于是我就拿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小东西拍拍看。

 

 

继续阅读

又练习了。上次说可乐玻璃杯表面花纹太碍眼,于是这次就干脆试试看光滑的表面——酒杯和酒瓶。

酒瓶是08年那会儿喝的,酒杯也是那会儿买的,后来就没动过了……囧。

 

拍之前先洗了一下,于是大概还能看到残余的水滴或是毛巾擦干后留下的纤维……orz

不过杯壁上没了花纹,果然成功率有所提高。

 

继续阅读

嗯,最近今天买了几本关于摄影时使用闪光灯的教学书在看,于是就想练练手。

正好昨天在摄影无忌上看到一张很漂亮,很简洁,简介到抽象的一张酒杯照片:http://i2.xitek.com/forum/200901/1032/103238/103238_1232032227.jpg

我回想起自己以前也拍过类似的照片,那是一个白葡萄酒的酒瓶:http://hiphotos.baidu.com/wildgun/pic/item/68bf86def21e8443cdbf1a0a.jpg

 

当时还没开始关注摄影呢,就知道是“拍照”,连光圈快门也不会,看了一下用的照相机是05年那会儿买的Sony DSC-H2长焦机,布光也是靠后面两个显示器一逆一侧逆布的,效果还很棒。

 

于是今天上午就拿了最近吃麦当劳送的玻璃可乐杯来练手,目标是玩离闪。以前很怕闪光灯,总感觉玩不好,光线很突兀,且不“所见即所得”,不如常亮光来得好。最近看了《清纯美女这样拍——人像摄影的用光、美姿与构图技巧》一书,书中作者黑面,就好像在我身旁指导似地指出了我不少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对闪光灯的惧怕和否定。

 

继续阅读

小记一笔。这是出自下午和一个coser讨论有关cos摄影照片问题对话时的反思。对话情景中我是摄影的,她是coser和后期P图的。

 

她说有些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会有明显偏色,比如肤色偏红等等……而我一般拍出来的不偏,因此说P我拍的照片还是挺简单的,不用后期调很多东西。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可能与我是新手有关。

我回答说可能是那些摄影师自认为自己很厉害,所以都把一些参数都手动设置,比如曝光啦、白平衡和色温啦等复杂参数。而我玩单反才一年多时间,而且使用频率也不高,很多参数我只是知道其作用,但不知如何去用。——用Lifeator的话来说,就是我知道数据但不知道如何驾驭数据,因此我是数据党而不是“后数据党”——既然不知道,所以我就将那些复杂的参数,自己不懂的参数设置索性就调到Auto,也就是自动档,让相机根据环境帮我判定。因此拍出来照片的效果反而不错,至少这位Coser就表示我的照片不偏色。

继续阅读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漫漫败家不归路 算算玩单反要花多少钱》,其中将买单反相机分为了几个阶段。

对照自己,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不过还好,因为经常去色影无忌之类的网站,因此会接触到很多信息,既有推动作用(让我接触到各种镜头和器材),也有抑制作用(下详)。下面就简单来说说我在摄影器材方面观念的进步,顺便大家可以参考我以前发的《我的数码相机小史》。
和大家一样,第一个追求的数值总是像素。很显然地,像素越高,拍到的东西越多——不考虑视野和锐度——生成的照片文件在电脑上也看着越大。

这个观念在我买倒数第二台DC SonyHX1的时候被打破了,然后我开始追求变焦。因此HX1是一台20倍光学变焦的相机,很给力。
然后有了单反,一开始甚至现在,我玩单反也是在凑焦段,比如第一支镜头是18-200,然后又上了10-20,再是10-17的鱼眼,算是凑了比较大的范围。覆盖的焦段广,确实意味着可以拍到更多东西,但拍到更多并不表示拍的好,有些时候放大太多还容易抖。
后来我在色影无忌之类的网上接触到了上述链接中“终于有一天你看着你的大三元开始厌烦了,因为很多人会告诉你只有定焦镜头才有最出色的画质。”的观点。不过幸好我接触到这种说法时还没买天价的大三元,因此我可以说从入门变焦镜头直接步入了定焦的领域。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摄影论坛的“抑制作用”。

 

说实在的,这一年多拍下来感觉——定焦真棒!目前用尼康35mm f/1.8G 可以满足我80%的摄影需求,剩下的则是微距、广角甚至鱼眼的领域了。而且这支镜头价格还很便宜,只要1400,性价比可以说是很高了。记得最早认识这只镜头是在日本圣地巡礼时1nm强烈推荐的,当时拍了一张狗尾巴草,出片很漂亮,我作为桌面用了好久。

 

接触到了定焦,则慢慢开始关注大光圈。总觉得大光圈好,于是差点想买f1.4的镜头。然而在今年年初一次三国杀外景时,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把35定的光圈开到1.8,拍出来效果很不尽如人意。比如脸清楚了,身子就模糊了;或是并排的两个人清晰了,另一个人却焦外了……总之那次自我感觉比较失败。从此也意识到光圈不能太大,想想大三元都是f/2.8,因此估计2.8上下是最佳人像光圈吧。因此也就不追求超大光圈了。

 

大半年来又开始把玩各种辅助器材,比如直角取景器啦、摄影灯啦、微距灯架啦……最近也渐渐得出一个结论:还是人最方便。
下一个关注的指标会是什么?还不知道。可能是感光元件画幅吧,不过尼康D700老了点,我的摄影技术嫩了点,还是过个两三年再说吧……
那么,某位看似三分钟热度要开摄影工作室的同学,你准备好踏入这水深火热的器材炼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