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闪卓博士上推荐的Rosco色片,今天到货,试用。
一共55片,20种颜色。用法是加在闪光灯的滤色片支架上(SB-900为例),后来发现夹在扩散片内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可能有点松会掉下来。
最近买了闪卓博士上推荐的Rosco色片,今天到货,试用。
一共55片,20种颜色。用法是加在闪光灯的滤色片支架上(SB-900为例),后来发现夹在扩散片内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可能有点松会掉下来。
本文的名字看起来好像很文艺,其实是简单记录一下上周六在1933老场坊拍摄《未来都市No.6》Cos的经历。
其实这个地方的气场和原作还是挺像的,这里原本在解放前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算是个充满了血腥和死亡的地方,然后近十年内改造成了创意园区,这种“在被掩盖了的丑恶的真相之上所建立起来的虚假繁荣”状态和《未来都市No.6》中城市的设定颇为神似。站在天台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蒸汽烟囱这样的富有粗犷破旧工业气息的建筑元素,再向远眺又隐约可以看到象征着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有一点原作中紫苑和老鼠在西区眺望No.6都市中央高塔的感觉。
来说摄影方面,这是我买了Sonyα77后第一次实战。其实买α77时本来是这么规划的:外景时一台配35定焦加根据需要配另一台相机的镜头,不带或带一个闪光灯;内景时尼康D90加两个镜头加若干个闪光灯以及灯架。结果……在1933这样外景么不是外景,内景又不能说是内景的地方,真是预料之外的环境,于是后来的配置是双机双镜(35+85)双灯加灯架加小三脚架加一大堆电池。结果……腰扭伤了。
下次一定要找好摄影助手,男性。
来说下拍摄过程,一开始在天台上根据Coser需要拍摄模仿ED分镜感觉的照片,因为天台上阳光不错,而且那天似乎是多云,光线并不很硬,外加没有对灯光有特殊要求,因此几乎没用到闪光灯。
后来从天台下来后到了楼道内,虽然也是露天的,但楼层之间有一些阶梯挡光,就需要一个灯来补光了。对于这种高低层次不齐的环境,一个可以升高至两米的闪光灯架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也要闪光灯支持离闪)后来还模拟了一下夕阳的颜色,也就是在SB900上加了橙色滤光片。
四点半之后太阳逐渐下山,环境光渐弱,到了玩灯的好时间。我照着之前在布光教学视频上看到的方法,把SB900闪光灯对着墙壁照射,形成了一个圆润的背景光,再辅以SB600打了一个轮廓光(其实这次轮廓光打得不是很好看,还没找到轮廓光应该布在哪儿、从哪个角度照射的规律)。
这里就有两点要详说的了:
一个是:富图宝M-5迷你三脚架真好用!可当灯架请别人举着或摆在地上,可作为相机三脚架,虽然可能承重不足以完全信任,但是固定在上面手扶着还是很保险的。后来完全天黑了我们拍了一张不用闪光灯的照片,把Sonyα77+Zeiss 85za镜头架在上面毫无压力。
另一个是:尼康CLS系统主控制器在闪光灯与引闪器之间的选择。这次我带的尼康CLS系统有:SU800指令器、SB900与SB600闪光灯各一台。如上所说,SB900打背景光,SB600打轮廓光,在天黑之后我就发现:正面也需要补光。无奈之下只好拆下SU-800用内闪引闪,并且让内闪参与曝光。此时发现好像用另一只可以当主控制器的闪光灯代替SU-800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__-但SU-800也有长处,一个是可以真正避免可见光参与曝光,另一个是引闪距离与方向比可见光引闪稍大一些。真是两难的抉择啊。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SU-800带三灯……这样。
入夜之后大概就拍到了六点半收工,这次拍摄中运用到了不少之前在教学视频和书中看到的内容和技巧,也有临场发挥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不错,不错!至于正片嘛这几天Coser在陆陆续续地处理,大家敬请期待吧!
刚才小科同学问我上面这张《未来都市No.6》的图能不能拍出。我一看,如果是用自然光的话恐怕比较难,因为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说不定太阳还没降到这么低,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后面了。而且太阳降到墙边只有一瞬,时间太少了(估计只有五分钟吧),难以多次拍摄反复调试。
于是我就想用闪光灯模拟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下图:
没有人,于是只能拿小物品来模拟。图中后方的是索尼相机的纸盒子,纸盒后面放了一个尼康SB-900闪光灯,纸盒前面是一个灯架。
整张照片用到了两盏闪光灯,纸盒后面的是一盏尼康SB-900,加了附带的橙色滤色片,因此光线呈现橙色。
另一盏则是画面左侧外面的SB-600闪光灯,用微弱的光线(大概是1/128或1/32)为灯架打了一个前景光,没装滤色片,因此灯架前的光线看起来还是白色的。
屋内其他光源全部关闭。
总之,要拍出“太阳眩光”效果的秘诀就在于:过曝。过曝了,原本柔光罩的轮廓就看不清了。
还算成功。
不过实际以真人拍摄的话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闪光灯功率不够啦、拍摄距离过远啦、墙壁后方无法放置闪光灯啦……等等。
是为记。
起个什么名字呢?
最近在看闪光灯方面的资料,也买了几个闪光灯附件。这些附件到底能造成多大光线的差异呢?今天就找了家里一堵比较空的墙,试拍了一系列对比照片。
拍摄参数
Nikon D90&35mm 1.8G&SU-800&SB-900 M档1/128
f=4
ISO:200
白平衡:闪光灯
第一张:SB-900直接闪。
之前就听说尼康和佳能成像风格和色彩偏向有所不同,尼康偏冷、佳能偏暖,尼康偏锐、佳能偏肉。
上次和一位用佳能单反的摄影师一起去拍了《夏目友人帐》的Cos外景,回来对比照片后,终于感受到了这种差异。
主要体现在逆光下树叶的轮廓上,尼康呈绿色,而佳能呈黄色。
佳能照片由摄影师雅致提供。
尼康D90+尼克尔镜头AF-S DX 尼克尔 35mm f/1.8G
佳能EOS 500D+腾龙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 Model B005
下面为100%JPEG照片的部分截图。拍摄地点、时间、拍摄角度大致相同。
尼康
佳能
索尼有一个自家热靴转标准热靴的转换器,今天带着尼康SB-900和SU-800指令器去试了一下,结果如下:SU-800,不触发;SB-900 TTL模式,不触发;SB-900 M模式,可触发。
索尼的平板,虽然有SD口,但是用起来很麻烦。插入SD卡后不能直接读取其中的文件,而是要全部导出到本机存储后才能打开,而且它还无法播放索尼自家HX1拍摄的长条全景照片,对于大照片的处理速度也较慢。诸多不便,因此不考虑买了。
今天(其实是昨天了)第一次被不熟悉的人邀请拍Cos,对方来了句“求单反”。很不巧那天我已经有约了,便无法应邀拍摄。不过后来想想“求单反”这三个字,好像有点二义性,到底是她想要问我借单反相机用呢?还是要我带着单反相机去拍照呢?这里便引出了以前在贴吧或是王国也看到过的一个讨论:“单反君”这种称呼是否恰当。
这是一个以物代人的称呼问题了,同时也是一个器械与技术乃至经验、审美的问题。Coser需要的到底是一台单反呢,还是一个摄影师呢?我想是后者,但往往单反被作为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单反的概念盖过了属于人的技术、经验以及审美的概念。这一句“求单反”或者“单反君”抛给摄影师的感觉,就好像摄影师之所以拍出优秀的作品,全都是在于单反。——事实上从网上讨论看来,似乎真有Coser是这么认为的!作为摄影师,我不否认单反器材对于取景、对于抓拍、对于对焦、对于虚化背景突出主题方面的关键作用,但是如果直接把一台单反扔给一个不会用的人,拍出的照片甚至不如卡片机!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像Coser会说“请不要叫我美女!”一样,摄影师也不喜欢被称为单反君。前不久就有玩cos的朋友向我抱怨,说看cos照片的人不看角色扮演的投入,不看再现角色的神态,不看服装道具是否还原逼真,只看是不是美女,这让她很不爽。就在coser这么抱怨的同时,摄影师也要向部分coser提出一个小小的抱怨:请不要像看待器材性能指标一样看待用单反进行cos摄影创作的摄影师。摄影师在拍cos以及思索探讨cos摄影时,思考的东西要远远超过单反使用说明书中的内容。
谁叫我单反君的话我下次就不用单反拍了,哼-__-!
附加给L的话:这就有点像《魔力宝贝》中档次论以及对实战把握的区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