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SpaceX 测试成功了火箭助推器的回收,我也因此看了一些有关该公司创始人要在火星建立基地,要为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生物而作贡献的谈话。
正巧,最近我也在考虑数据备份的事,其实是前几天偶尔在书店里看到一本 O'Reilly 所出版的《データ保護完全ガイド》标题翻译汉语就是:数据保护完全指南。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出一门生意,即异星备份。对。 IT 领域里有个词叫「异地备份」,就是说,数据不仅仅存放在一个地点,而还要重复一份放在另一个地点。比如说,自己电脑里一份,云端(别人的电脑)里一份,这就是异地备份。而考虑到灾害、战争等原因,这两个「地」越远越好,越不相关越好。比如如果你把自己的数据一份放在自己的电脑里,一份放在电脑书桌抽屉里,虽然这勉强也算是「异地」,但一旦遭遇房屋塌陷,那这两份数据就会同时湮灭。而跨国的公司,会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洲的服务器中,就是为了跨洲际的异地备份。即便一片大陆沉没了,或一座城市遭遇原子能侵害了而丧失维持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机能了,另一个洲的另一份数据还在。
那么,当人们如果比现在更进一步实现外太空拓展,会怎么样呢?比如,在火星上建成了基地,会怎么样呢?首先,当然是要确认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特别是智慧生命,不能破坏异星球的生态环境,否则就变成侵略者了。其次,如果真的是一片可以开拓的空地的话,那么或许在建设初期,在火星或是别的星球上,建立起数据存放中心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显然,在星际旅行的早期,要将人乃至人的社群运送到异星球并在那里长期生活,还是一件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事。但是,如果将地球上的一些人们非常希望长久保存的数据——比如 Wikipedia 的备份、历史文书、两个人的结婚证明、家谱等等……那些承载着地球上人们重要记忆,而这些人又无望在有生之年选择亲自移居到地外行星上的话,那么或许在异星球建立一个数据介质存放中心,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毕竟就现在的外星探索成果来看,虽说别的行星上环境条件严苛,但也不至于是科学无法解释的魔法环境。因此,我想在地球上可用于长期保存的数据介质——比如号称「千年光盘」的 M-Disc ,总有办法做成在火星或者在月亮上也能保存千年(理论推算值)的材料形态的吧。
我想到了先驱者号所携带的那张「地球名片」。以后,如果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要保存的数据放在别的星球上,那就会挺有趣了。我想了一下,如果说在我童年的时期,说把自己写的什么信,要放在美国、欧洲,我想到的肯定是国际邮递啦,国际笔友项目这种只在报纸上读到过的新闻。不过现在,只要能正常连接到国际互联网,注册一个账号,(当然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我就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存放在位于地球上另一个大洲的一台设备上。甚至在2015年,我还参加了一个活动,提交了一句话照射在了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上。那么,或许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数据也可以放在地球以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