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wildgun写的前言:又想到一个「警惕比喻」的例子。我自己从小生活在(想否认估计也难以否认程度的)被宠爱、溺爱的环境中,恐怕这也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特征吧。而我记得童年有一次家庭聚会时,某位亲戚就善意提醒或指责我母亲太过宠爱我了,于是她便端出了那个很常见的「温室里的花朵」的比喻,就是劝谕要多让孩子经受风雨云云……
当时,对于这个陌生的比喻(恐怕真的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比喻)我觉得有些生疏、难以亲近,却因为当时想法不够多,思想工具也不够多,因此难以作出有效的反驳,甚至也不知道该如何质疑。今天忽然想起来这件事,便做了下观点的思想笔记。然后直接把这些笔记交给 ChatGPT ,请它帮我把我的点子整理成一篇文章。
下面,我会贴出 ChatGPT 从我的想法点子中整理而得到的文章,在文章最后,我也会贴出我自己当时的记录。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一下, ChatGPT 是怎样帮助我将思想点子的笔记,转化为一篇文章的。
下面是通过 ChatGPT 生成的文章:
「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比喻在孩子教育的讨论中十分常见,仿佛给孩子一份充满风雨的“真实”环境,他们就能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变得坚韧、强壮。然而,这个比喻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人性,更直接地说,这种思维方式甚至有一种“反人性”的意味,将孩子视作一个无生命、无情感的花材,完全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成长中的脆弱面。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比喻的根源。园艺师种植花朵时,通常会将许多同样品种的植物放置在自然环境中,让它们经历风雨的考验,留下最强壮的花株。这个过程是一种淘汰,是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筛选,因为园艺师并不关心那些被淘汰的花朵的命运。用在古代社会上,这种思维方式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古罗马的做法:在一些部落中,婴儿出生后被放置在野外,只有最强壮的才能生存下来。这种方式看似达到了“培养强者”的目的,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对个体的残酷抹杀。
但是,当我们将这种逻辑套用在孩子的培养上时,是否真的符合人性呢?设想一下,假如园艺师手中只有世界上唯一一株花,或是这株花就是他一生最珍爱的植物,他还会不顾一切地将它暴露在风吹雨打的环境中,任其生死吗?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园艺师会千方百计地保护这株花,确保它得到最好的养分与照料。他不会把它当作可以被牺牲的“实验材料”,而是会全心全意地关注它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呵护它的每一次成长。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对待他所珍视的事物时,是多么地细致与耐心。
因此,用“温室里的花朵”比喻孩子教育的观点,本质上是忽略了孩子的独特性,把他们视作一个需要经受“锤炼”的对象。这是一种轻视孩子作为个体存在的想法,仿佛他们的生命价值只能通过“风雨考验”来体现。而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擅长的方面,也有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地方。将他们简单地抛入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环境中,不仅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强,反而可能摧毁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观点往往会导致父母和教育者对孩子成长中的脆弱性产生一种轻视,认为“吃点苦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忽视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创伤和打击。就像现实中的花朵,面对风雨,有些花会折断,有些花会枯萎,有些花再也无法盛开。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为了经历风雨才活着,而是为了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会如何应对人生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一场简单的“优胜劣汰”。
这种将孩子当作“花材”进行筛选和锤炼的教育观念,其实是对人性的漠视,是对孩子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存在的个体的忽略。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生命轨迹,他们的成长不该是一场生存竞争,而应该是一段被支持、被引导、被激励的旅程。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经历多少风雨,而是让他们在面对风雨时,知道有一双温暖的手在背后支撑,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等待他们回来。
因此,“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比喻其实是一种极度偏颇的思维,它用一种冷漠而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认为只有那些“经得起风雨”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忽视了无数个体在成长道路上所需要的关爱、理解与支持。而真正的教育,是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陪伴他们走过生命中的每一次风雨,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的守护。
好,以下是我向 ChatGPT 提示的最初思想笔记:
我写了一篇博客准备的笔记,请将下面片段的话整理成一篇博客。不需要分小标题,要写得像人话,不要太过生硬。不一定要按照我的笔记顺序,可以打乱顺序,但要有说服力。笔记如下:
警惕「温室里的花朵」比喻用来形容孩子培育
是从园艺师的角度而非花朵个体的角度要经历风吹雨打等等……
问题是,经历风雨的花朵折断了呢,枯萎了呢所以,从园艺师的角度来说,植物是花材,是培育对象。为了提高植物的健康度,就要从许多同种中,将其放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淘汰掉,留下健壮的。
就像古代罗马人,孩子出身放在野外。
问题是,这不是从花朵的角度来思考的。
因为做个思想假设?假设园艺师只有世界上唯一一株,最后一株花朵了呢?还会放到风吹雨打环境里去实验吗?
所以,风吹雨打这种花朵比喻用在培养孩子身上,根本就是抹杀个体人性,而是从家族延续角度出发
最后,作为参考,不妨也可以读一下日本禅宗僧侣南直哉对于养育孩子的观点——我的书评:《《苦しくて切ないすべての人たちへ》字里行间读出諦め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