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忘了是在哪一则视频下方看到的留言了,有个人提议说要建立精英学校,早早地从孩子中发现天才,把天才找出来,投入资源培养天才。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学校、培养「尖子生」的班级。
我忘了原话是怎样的了,或许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即便不讨论这则评论,但在以往我看到的讨论中,总是将「天才」描述为人的一种属性。比如:某某是个天才。甚至于说,似乎还有一个可以测量的指标:智商IQ。
但是,这几年我渐渐对这样的谈论背后的认知:即天才是人的一种固有属性这一认知产生了怀疑。「天才」或「不是天才」真的是像一个属性一样,关联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吗?现在,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表述,即:一个人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怎样的活动,能作出非同寻常的出色表现。
注意到了没有?在这第二种论述下,并不是以一个固有属性的方式来理解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天才,而是将「天才」理解为一种流动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展现的人的状态——准确地说,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状态。
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某种条件下,表现得很出色;而换了个环境、换了状态,就未必能很出色,甚至可以说很笨拙。比如梵高和太宰治,可以认为他们分别在从事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上,「是天才」(表现出非凡的成就),但在处理和请求外部支持自己的精神健康症状时候,却表现得很糟糕(他们两位都是自杀的)。
于是,关于「天才」的论述模式就转换了,「天才」可以不被视为一种人的属性,而是说,一个人,他在某种环境下,去做某一件事,可以表现得很天才。这样一来,开头我说的那个例子中,「开办一所学校去发掘天才」的目标,或许也应当转变为「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和事务,让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得很出色。」你看,后者是不是更为对大多数人有利呢?
除了「天才」外,还有一种论述,似乎也可以从属性式的论述,转为环境交互表现式的论述。比如当谈论社会形态时,有人会说:他们是XX社会,所以具有A、B、C、D等特点,而我们是OO社会,所以我们必须甲、乙、丙、丁。
注意到了没?这种论述思维下,OO社会的OO,似乎成了社会的一种属性,一种天降的而不可改变的东西。不妨应该换个更加流动性的思路来论述:一个OO的社会状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在支持和不断巩固这种形态,以及当另一些人期待改变时,又是谁在拒绝改变。
我想应该还有这样更多更多这样的论述,将一种东西默认理解为一种固定的属性,而不是一种流动变化的、与环境交互、在一定条件下得以成立的状态。如果拿语言学的概念来套用一下的话,或许这也是一种メタファー(Metaphor、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