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在博客里提到自己的家吧?今天来提一提,也就是「海上名园」张家花园地块动迁,今天大概已经有了定数。
其实我并没有关注这件事,只是最近家建筑旁小区里预签约的宣传——那一首首民歌和红歌,惹得心烦,也大致是知道了,好像是预签约率到达某个比例,基本就是确定搬迁了。刚才——也就是2019年1月17日的20时前后——外面的宣传广播里说这个数字达到了90%,也就是确定动迁了吧。
我从小生活在张家花园,虽然十岁左右经历过一次搬家,但其实连楼层都没挪,只是搬到了相邻的一间房间内。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永恒。永恒的是窗户外看出去对面的石库门建筑大型露天公共阳台,还有视野右侧角落似乎永远不变的、伫立在远处那小小的花园饭店高楼建筑(后来我才知道花园饭店属于日本的大仓集团)。什么是天际?什么是世界的尽头?对从小到现在一直在这里的我来说,从阳台上望出去右侧远处的花园饭店,就似乎是世界尽头的碑记,那里就是尽头。即使随着成长,我早就徒步走到花园饭店的那栋建筑,从底下看过它的样子,并且还走向更远处。乃至还去住过日本大仓集团在北海道札幌所开酒店,但对于每次站在阳台上的我来说,那就是世界的尽头。
而阳台的视野也总有一些变化——天空越来越小了,石库门建筑后升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建筑,它们渐渐遮挡住了天空的下部。天空从一片区域成了一条带状区域。可以说,在我的印象和感受里,连天空区域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而张家花园却是永恒的。
然而,从今以后就不会了吧。按照听来的说法,这里居民动迁走以后,会改造成商业区域,重建起当年「海上名园」的风雅娱乐场所。这么说来,一直以来对于张园的自豪感,都是源于它这个称呼,作为比共和国建政还要早——也就是所谓的「解放前」就相当有名的张家花园,其实在我亲生经历的这数十年期间,一直是安静、陈旧的居民区。(直到最近几年设立了酒吧才显得有些聒噪,特别是2018年世界杯期间。)接下来,传说中的这座「张家花园」会怎么样呢?如果作为娱乐场所的话,那看起来倒是有点「终于得以恢复原来的姿态」的历史轮回感了。
张园不再是居民区,张园恢复成「海上名园」,而我,对于我人生是全部的这段时间,竟然只是如过客一般,仿如寄宿。
因此,今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句话,一句以前从南怀瑾先生书中读到的话:「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没想到,我住了数十年的这个地方,也究竟只是寄住之所。也没想到,从小到大——大概是从小学开始,听了无数遍的「这里要动迁、有人要收购了」这样的无数次传言,于今天大概终于有了定数。也相当难说,在上海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我今后的下一个、再下一个居所,还能不能住那么久时间了。
「第一个齿轮」——2016年12月31日结束了之前连续9年的那份大学工作,我将此视为第一个齿轮的始动。现在以及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动迁将成为我的「第二个齿轮」。此外,我也在等候「第三个齿轮」的始动。
于是,聊发感叹间,我想到了以前的照片组图《My Town,我的小镇》。当时(2013年9月)是这么写的:
前一阵从单位走回家,绕了一点路就经过了以前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于是发了条微博。卜就评论说这真好,就像在大城市里有一个自己的小镇。后来我就打算用一卷胶片,来记录下我从小到大学习的地方,一共十个地点,于是就有了这组名为《My Town,我的小镇》照片
那么,再次且温故而知新——《My Town,我的小镇》。
——耳边,外面的宣传喇叭里依然循环播放着雄壮飘渺的《歌唱祖国》。外面变得有点像某时的张园,又有点不像张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