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标题的这句话,是我在最近这次旅行结束之时,写下的感慨中的一句(新浪微博)。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是因为这次旅行中,我注意到了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我不再像以前的旅行那般激动。记得第一次赴日旅行,第一次MO圣地巡礼之后,在湘南海岸面对广袤的太平洋,心情可谓激动万分。哪怕是回来之后,一整年的时间里,我也可以说是「心潮澎湃」吧。那年初夏太平洋的波涛,在记忆中,在思绪里,涌动了一年之久。之后随着去日本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似乎已越来越习惯这种感动。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三年赴日签证办完之后,以近乎每半年去一次的频率赴日旅行,心情却的的确确地没有第一次那么激荡了。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伴随着新鲜感而来的激动是逐次递减的。
我于此次旅行中,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样也认识到,这种激情的减退可能是生物性的。事实上我的行程并没有一次比一次保守,我的行程可以说是每一次都充满着各种新鲜的体验,但身体——大脑中的某种化学激素吧?——对新鲜感反应却是越来越消退。这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变化。是一种从初次的新鲜感,转而为熟悉的习惯的变化。我习惯了日本旅游,我与赴日旅行的关系从青涩转而成为了熟络,而且这一切背后发挥着作用的恐怕还是要归因于生理性的某些刺激反射作用。我试图激动,身体连同大脑给我反馈的信号却出现了舒坦平缓的情绪。特别是在镰仓江之岛的那片海岸,我当然肯定不会像第一次来到那里时一般激动。由此,我认识到了身体的习惯所带来的变化,我的情感臣服于我的生理。
第二件事是,平时一年到头几乎不饮酒的我——偶尔一次饮酒,可能只是因为某年读了一本饮酒文化的书,读完之后突发奇想地去买一瓶葡萄酒吧!——这次在福冈的时候买了一罐啤酒来喝。喝完之后大概过了片刻,觉得好像应该吃一点小鱼干之类的零食才相配,于是竟然又穿上外衣出宾馆去便利店买鱼干了。后来想想,这应该是饮酒导致心情愉悦的作用吧,否则在大冷天旅游,我肯定不会晚上了还出门去便利店买东西啊!喏,虽然这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喝完啤酒后去便利店买小鱼干,但实际上却说明了我喝完酒后确实会做出一些以我平时性格习惯来说肯定不会做的事。我再一次地依从了生理性的变化,当时肯定是酒精的某些作用让我变得想吃脆脆的干巴巴的小东西了吧!所以,如果当时我想到的不是零食,而是别的呢……?于是我继续对酒保持距离,平时生活中还是不喝的好。
这么想来,以前一直以来,觉得灵魂至上、自由意志至上,人的高贵灵魂如果有足够坚毅的品性和决心,便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但从上面两件事来看,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似乎在自由意志之下,还有一个更为基底的决定性因素,那便是作为生物属性的自己。说起来,本文的标题中用了一个不太常见的词「调伏」,其实是源自佛教,意指对情绪、心念的管理与制服。现在看来,不仅对意识层面的东西,对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要面对和调伏——或者用一个更为温和的词来表达:安抚。
做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进一步发展,我们通常认为是性格缺陷、教养不良的种种行为,最终得以被医学认识到都是源于生理因素的作用,那么我们的社会伦理对行为的评价,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啊,零零总总说了一堆,并无一个定论,只是自己更为看清了与接受了被生理性的自己所托举而起的意念性的自己。总而言之,时常反思,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文章的最后,表扬一下自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