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两本书,一本是《恋上书》,另一本是《古都》。前者听上去是文艺小清新的书,实际上是一本介绍书本生产各个环节具体工艺过程的书,书中内容涉及制书的各个环节,比如手工装订内页以及精装本外壳,再比如大工厂纸浆到纸产品的生产线,以及CMKY四色墨水的调制等等……这些文章是在一本期刊杂志上连载介绍书本制作工艺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不太专业学术,蛮不错,我目前读到一半。后一本《古都》则是收录了川端康成的两篇文学作品,其中一篇就是与书同名的《古都》,是非常文学的一本文学作品,文学得以至于我都觉得这个故事有开头却没有戏剧性的结尾,真是十分有日本文学特色的作品吧!(《源氏物语》也是结尾莫名其妙就结束了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把这两本书——一本是工艺科普书,另一本是文学书——并列谈论呢?因为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事物的描写十分具象生动。前一本《恋上书》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是科普类书籍,就是说明文,就是作者参观了各家制书制纸制墨工厂后回来写的介绍文,再不具体描写那就违背成文初衷了。而《古都》则十分细致地描写了少女千重子生活中的细节,比如织布机是怎么织布的、京都周边山村里人们是怎么洗剥杉木的……等等。这就引出了我的问题:文学作品的作者怎么能把事物写得具象而生动?特别是当这些东西不在眼前,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事物。
这样的事物,作者如何能细致描写呢?如何能格物致知呢?
像是《狼与辛香料》就是不错的范例,无论是小说里蜜腌桃片,或是漫画版里特有的那种古时候的牙刷,都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细节表现。我自己在《勇者之光》企划中也尝试过写这样的片段,例如《英雄故事的前一页》开头的第一段制作羊皮纸就是这样一段。但总觉得,十分难以想象啊,而且就是这么一整段用来描写,感觉就像是突兀地插入了一段的说明文,还没有做到将制作的细节十分巧妙地融入文中的写法。而且无非就是网上看到的一些段落,用自己的话再写一遍出来,如果真要加入额外想象的话,还是很难进行下去。
从小就听说写作者的“生活经验”积累很重要,当然我也知道,但如何积累那些早已不存在的事物的经验呢?是去博物馆参观吗?或是找历史资料书来看吗?但看的时候总会有个问题,就是稍纵即逝:看过即忘。譬如说,如果是小说里出现的某一处细节让我特别在意,我一定会记得很牢,但如果给我一本历史资料,里面充满了各类物品的细节特征与操作方法,我一本书翻下来,估计也记不住什么,简直囫囵吞枣。
所以,大家在要描写,并且是十分细致具体地描写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无论是因为是历史上的事物,还是身边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大家一般会参考哪些资料、做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如何整理这些资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