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社区元宵节活动小记而感
今天上午,楼下就隐隐传来了不和谐的锣鼓声,日渐中午声音愈响。于是在群里抱怨说:我家下面在敲锣打鼓的,叫我这个家里蹲怎么活呀!
然后从阳台观望下方,得知是街道在搞什么活动,弄堂上方悬挂着道道苻帖(误)——其实是一张张灯谜彩纸,然后再掐指一算,想来是元宵节活动。
我们社区虽然旧式石库门房子不少,但真正这么热闹、隆重地举办民俗活动,还是第一次,于是下去看看。
节目内容确实不少,仅街道边一排设摊的,就有“黄家沙”点心铺、各种民间手工艺术等,街道中有舞龙队、锣鼓队、抖空竹队,以及打扮成富太太和车夫扮街景的业余演员……街道尾处还搭了个舞台,上面进行着文艺表演。
整个街道那可是人山人海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的、洋的、攻的、受的(误)……一眼望去,除了表演道具外就都是人了。场面很是热闹,人们脸上都带着或快乐或好奇的笑容,一时间,我忽然觉得,如果在我眼前晃过的这些都是熟人或至少是见过面的,那会不会很有趣呢?摇头摇头,这太不符合家里蹲生活习惯了!
始终,我仍是以一个“参观者”而非“参与者”的态度与身份走入街道的。我所做的只是像拜访土著人的考察队那样观察一种似乎与自己无关的文化活动,而非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联想到TDC的SC怀以前在日本游记中提到过的一次日本民俗祭典活动:
“一开始偶们这帮人还有点缩手缩脚,毕竟这样的群舞对谁都是第一次吧。可看到周围的团体跳的那么high,高潮时还一起叫喊,这些深深触动着我们。在带我们方阵的当地人中还有个老伯伯,一大把年纪不知道劳累带着我们不停的跳不停的喊,更是对我们一种极大的鼓舞。慢慢的大家都不那么害羞那么拘谨了,动作也越做越开,跳到兴奋处也跟着一起喊一起欢呼。就这样不停的持续了2个多小时,尽管汗流浃背,尽管手酸脚痛,不过能这样投入这样忘我的跳一回实在很不错!”
(转自SC怀QQ空间)
现在在我看来,日本的民俗活动更具参与性,而且是大众集体共同的参与,而中国民俗活动则偏向于参观,就算是参与,也只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就今天我们街道的活动内容来看,居民能参与的内容也就猜灯谜、抖空竹及其他几个上海地域的小游戏。都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
然后绕了个弯,去了吴江路。说起吴江路,本是与我们街道垂直的一条上海地标性道路,很是现代化时尚。本来可以直接去的,不过今天街道出口稍堵,就绕了一下。我所住的如此传统的老街竟与现代化程度一流的现代商业街毗邻,真是有趣的事。接下来在肯德基解决了午饭,点了四样食品:老北京鸡肉卷、芙蓉鲜蔬汤、黄金蟹钳(新品种- -+)、中薯条。看着吃着,发现前三样貌似都不是肯德基“经典”的菜目,而是根据中国人的口味改良或独创的。放眼望去,窗玻璃上贴着形如灯谜或贺联的字条,而靠窗的情侣亲亲我我的样子让我想起了2月14日便是情人节这一事实。忽然就想到了近来在读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伟大规模的交流,而非互派传教士或儒生——我们、我们的上一辈乃至更上一辈已然在学术上谈探讨、在生活上感受并在行动上实践了。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就这样继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中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