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化猫》看完了,唯一的想法:诡异。
从画风到音乐从情节到人物,一个比一个诡异。
背景和填充色,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纹理平贴”技术,所以从画面上来说,我觉得《怪-化猫》是充满日本民族风味的《岩窟王》了。其次便是让我了解到了日本“浮世绘”的画风。另外在“座敷童子”及“鵺”的场景中,薄雾中滴落下粘滞感的雨水、隐约夹杂着花香的微风、黯淡天空中随寒风流转的雪片,都以直观形象且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新海诚》的人设是画得不好,那么《怪-化猫》我看就是故意丑化了。总之我是恨不能接受人设以至有时感到是硬着头皮看的。也罢,反正看《怪-化猫》本就不是冲着人设去的。
整个动画片分为5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一个妖怪为线索讲述一个故事。乍一看的话,从选题和剧情安排上,和《虫师》有些相似,下面我就简单来比较一下。
从主题上来说,《虫师》的视角大多在于农村,讲述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情事理在自然的背景下由于虫的闯入而发生的戏剧性效果;而《怪-化猫》则较为远离自然,将镜头直接对准了人世。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虫在《虫师》的每个故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者。主角银古除了了解人事因缘外,更重要的是查明虫的种类、本质,并实施驱除。而《怪-化猫》中的妖怪只是各个事件的简单参与者,它们只是怨念者的一个代言人或执行者。对妖怪的本体往往是由卖药郎一眼认出的,而故事的重头戏便在于对事件真相的还原及对相关参与者内心的审视。
简而言之,《虫师》是解决惹出事件的虫,而《怪-化猫》则是解惑惹出妖怪的事件。
片中卖药郎提到要拔出退魔剑的前提,便是得知形、真、理。对于此三者,他是这么解释的:
构成妖怪的「形」的是人的因果缘起;「真」即是事件的真相;「理」则是内心的真实。
妖怪是什么呢?
从无神论看来,“怪力乱神”这类东西是不存在的;从唯物主义看来,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那我就姑且“唯物主义无神论”一次,说一说我所较熟悉的各类“怪力乱神”的本质,最后再来看《怪-化猫》的妖:
中国的“仙”是半人半仙,是世俗对现实修炼得道之人(特别是道家的得道之人)的神话和敬称;而中国的“神”也大多是现实中有功绩、有德行之人的形象升华,比如轩辕氏皇帝等。这有些和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神祗相似,不过古希腊强调的是正义和战功,而中国能被称神的多是有贤德及政功。
至于基督教的上帝,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是现实中父亲形象的升华。以我肤浅之见,觉得在旧约时代上帝保持着与人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不同,而自从圣子耶稣降生及后世教会承认“三位一体”理论之后,便是神的“人化”了。
至于佛教及印度宗教,“天人”则失去了至高与伟大的特性,被拉至了六道轮回成为了众生的一员。而至高的“觉悟者”则是干脆以人的形象出现,极具亲和力。
回到主题,《怪-化猫》及日本的诸妖呢?应当是人生前死后执念的聚化之物。所以在《怪-化猫》的故事中,怪物是什么并不重要,怪物的「形」甚至只是文学上用来引起神秘色彩并吸引读者好奇心的幌子,重要的是引起如此强烈执念的事件之「真」,及各人心中进行着的好恶判断与事务抉择之「理」。
这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就像明智小五郎和少年金田一为主角的两大系列侦探小说中,案件也经常附会上“怪力乱神”的传说,(大致是与日本同学们的崇妖心理有关,也难怪日本会有“八百万神”了)最后发现还是人自己折腾出的别扭。
我们身边大概可没有妖怪的形,不过倒是有着许许多多事件的真和人心的理。当今时代仍有一批人以自己的学识来帮助他人了解真与理,进而帮助他人摆脱心中之妖。这群人在古代往往被称为巫或者觋,而现在则被称为——心理治疗师。